董曉芳 郭志偉
(1.山西二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2.北京中外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建筑領域對地上、地下空間的使用更為廣泛,地基處理變得更加重要,尤其夯實水泥土樁的發展,因其施工便利,設備簡易,成本低,工期短,樁體強度較高等優點,且設計理論和施工工藝日趨成熟,故此復合地基處理方法在工程中應用愈來愈多,它主要適用于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對于粉土、粘性土、素填土等地下水位以上的土質,厚度一般不應大于10 m,主要適用于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在北京、山西、河北等地被廣泛應用。
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材料為水泥和土,二者按比例拌合均勻,場地打孔后,分層將此拌合物灌入孔內,并采用夯實機分層夯實,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增強體的復合地基。此復合地基包括夯實水泥土樁、樁與樁之間的原有土質和樁上部的褥墊層,其中夯實水泥土樁作為主要力量,一方面對樁與樁之間的原有土質在鉆孔與夯填時起到了擠密作用,使樁周圍土質強度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水泥與換填土在攪拌、夯實過程中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不僅提高了樁本身強度,還明顯提高了復合地基強度和抗變形能力。該特性與其他種類水泥土樁相似,但由于其制樁工藝特殊,所以其承載和變形特性有其獨特的特點。
本工程為下柵新型農村社區7號住宅樓,主體建筑為地下1層,地上18層(19層為局部凸出屋面電梯機房),地下為儲藏室,地上均為住宅。建筑面積為12 983 m2,其中基地面積為672.5 m2,總高度為54.900 m,高層建筑按高度分級:A級。主樓結構體系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肋梁筏板基礎。地基處理根據地質條件采用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
本工程自上而下的土層工程地質特征如下:
第①層:雜填土及素填土,平均層厚為1.37 m;第②層:濕陷性黃土,平均層厚為1.67 m,承載力特征值為130 kPa;第③層:粉土,平均層厚為7.08 m,承載力特征值為130 kPa;第④層:粉質粘土,平均層厚為3.62 m,承載力特征值為140 kPa;第⑤層:粉土,平均層厚為2.17 m,承載力特征值為160 kPa。
本工程勘探深度范圍內未見地下水,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均具微腐蝕性。場地不存在不良地質現象,可不考慮震陷影響,場地土為不液化土,地基土為Ⅰ級(輕微)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建筑場地類別為Ⅲ類場地。
本工程由于天然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上部結構荷載要求,采用夯實水泥土樁對地基進行處理,樁身材料采用水泥與土的混合料,水泥與土的體積比暫按1∶5,具體應通過配合比試驗確定。當在進行配比試驗時,必須對現場土質進行抽樣,確定土質情況,根據土質情況選擇合適的水泥,進行優化配比,夯實水泥土樁樁體強度取28 d齡期試塊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平均值。本工程持力層為第②層黃土層,樁端進入第④層粘土層。
夯實水泥土樁成孔直徑400 mm,成樁直徑450 mm,樁距1.0 m,有效樁長10.0 m,樁頭0.50 m,正三角形布樁。
1)復合地基承載力計算。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計算。
由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7.1.5條:Ra=up∑qsili+aPqpAp。
其中,up為樁的周長,up=1.413 m;qsi,qz分別為樁周第i層土的側阻力、樁端端阻力特征值,kPa;li為第i層土的厚度,m;Ap為樁的截面積,Ap=0.158 9 m2。
Ra=1.413×(0.62×11+8×22.5+1.38×33)+0.5×450×0.158 9=364.07 kN。
面積置換率計算:
其中,d為樁身平均直徑,d=0.45 m;de為一根樁分擔的處理地基面積的等效圓直徑。
de=1.05s=1.05×1.0=1.05 m。
其中,s為樁間距。
復合地基承載力計算:
由JGJ 79—2012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7.1.5條,fspk=λmRa/Ap+β(1-m)fsk。
其中,fspk為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m為面積置換率,m=0.183 7;Ra為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364.07 kN;β為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β=0.90;fsk為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sk=130.00 kPa。
fspk=λmRa/Ap+β(1-m)fsk=
1.0×0.183 7×364.07/0.158 9+0.9×(1-0.183 7)×130=
516.39 kPa>320 kPa。
由fspk=320 kPa反算得Ra=190 kN。
由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7.1.6條,4Ra/Ap=4×190 000/158 962.5=4.78 fcu≥4Ra/Ap,樁身混凝土強度滿足規范要求。 2)樁體混合料強度要求達到5.0 MPa(邊長150 mm立方體標準養護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標準值),處理后的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320 kPa,單樁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95 kN,夯實水泥土樁孔內填的混合料配合比應按工程要求、土料性質及采用的水泥品種,由配合比試驗確定。要求樁體強度大于4倍樁體設計壓力。 施工前先進行試樁,以試樁確定的復合地基承載力值作為設計依據。成孔方式為機械成孔,樁孔中心偏差不應超過樁徑設計值的1/4,垂直度偏差不應大于1.5,樁孔直徑不得小于設計樁徑。樁孔深度不得小于設計深度。向孔內回填換填土時,必須清地,并原土夯實。分段夯填時,夯錘的落距和填料厚度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孔內填料應分層回填夯實,填料的平均壓實系數不應低于0.97,壓實系數最小值不應低于0.93,水泥等級不低于32.5級,施工前應先進行配合比試驗,確定水泥品種及換填土、水泥配合比,施工過程中,對換填土及水泥配比,應有專人進行現場監督,對成孔質量在回填前應及時向監理單位報驗,并做好施工記錄,如發現現場土質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施工,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恢復施工。 成樁后,應及時抽樣檢驗樁體質量,且抽樣數量不少于總樁數的2%,承載力檢驗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對復合地基載荷試驗和單樁靜載荷試驗,檢驗數量不應少于樁總數的1%,且不應少于3點。 1)洛陽鏟夯實機械2臺套,夯實錘2個,錘重為1 500 kg~1 800 kg,圓錐形φ250 mm,錘底錐尖角度為100°,人工洛陽鏟若干。 2)其他附屬工具:平車若干,土篩子若干,鐵鍬若干,電焊機1臺,氧氣焊1套,碘鎢燈若干,測量工具2套。 采用隔行隔點跳打。 1)土料:采用場地素土,不得含有機質,不得夾有磚塊、瓦片及生活垃圾。土料使用前過10 mm~20 mm篩,過干要提前一晝夜灑水濕透。 2)水泥:整齊堆置于規定地點并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3)水泥土要嚴格按比例拌合均勻,拌好后4 h內夯填,規定時間內未用完的混合料棄置于規定地點。 4)水泥土的含水量要求接近最優含水量,現場檢驗方法:“手握成團,落地開花”,若過干宜灑水,過濕宜晾曬。 1)樁孔垂直度按1.5%H控制。 2)樁位允許偏差10 cm(1/4樁徑),樁徑允許偏差-2.0 cm,樁孔深度不小于設計深度。 3)成孔后,會同監理、甲方用測繩測量其深度。 4)現場技術人員要認真做好原始記錄,隨時檢查核對樁位、樁數、樁號,以免錯打或漏樁。 1)填料前應先夯實孔底虛土。 2)填料時,填入一小鏟車料,夯錘落距不低于2.0 m,連續夯擊5擊~6擊。 3)在填料時應聽到最后2擊夯擊的清脆聲再下料。 4)在夯實機的鋼絲繩上做樁頂標高標記,如遇縮孔或地下含水量過大時可先夯至樁底標高后再填料。 基坑開挖后依據設計及規范要求,我項目部對樁位偏差、樁徑、樁頂標高進行檢查,檢查結果: 1)樁位偏差:最大值為60 mm,最小值為10 mm,符合設計要求。 2)樁頂標高:開挖后,均在±5 cm偏差范圍內,符合要求。 3)樁徑:最大值550 mm,最小值460 mm,符合設計要求。 4)對分項工程驗收,按施工部位共劃分為10個檢驗批進行自檢,主控項目:合格率100%,一般項目:合格率95%,施工單位自評評定等級為合格,監理單位驗收合格。 夯實水泥土樁檢驗質量的關鍵部分還是樁體夯實的是否密實及均勻,而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夯實機的夯實質量和一定的起落高度,夯實能的穩定保證樁體質量。夯實水泥土樁與水泥土攪拌樁的區別在于樁體材料形成不同,樁體強度來源及土材料來源不同,前者為孔外拌且樁長均勻,強度大于后者。 夯實水泥土樁地基處理是效果明顯的一種方法,在工程中運用應結合各工程特點及條件來判斷是否適用該方法,各工程應選擇適合的地基處理形式,以便更有效的發揮地基處理的效果和作用。2.5 施工要求
2.6 質量檢驗要求
3 工程施工主要操作要點
3.1 施工設備
3.2 施工順序
3.3 樁體材料質量控制
3.4 成孔質量控制
3.5 樁孔夯填質量控制
4 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5 案例分析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