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躍
(棗莊市山亭區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山東 棗莊 277200)
棗莊市山亭區青石攔河壩(閘)于1960年建成攔蓄,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435 km2。青石攔河壩(閘)除險加固工程規模為大(2)型,壩(閘)址處設計過閘流量為1 202.0 m3/s,校核過閘流量為1 874.63 m3/s,水閘攔蓄庫容量134.07萬m3,年調蓄水量247.6萬m3,正常蓄水位時水面面積0.49 km2,灌溉面積566.67 hm2。青石攔河壩(閘)除險加固工程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灌溉用水、保障附近農村居民引水安全、提高區域防洪標準和改善流域內河流生態環境。
工程區位于山前沖洪積平原,由河流多次堆積而成,總的趨勢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坡降5‰。壩址區為河床地貌,河流總體自東北流向西南,河道較順直,河槽呈“U”字型,上游兩側無河漫灘,下游兩側河漫灘較發育。
工程區地處沂沭斷裂帶以西、白彥隆起的南翼、桑村隆起北翼,地層屬華北地層大區、魯西地層分區,古生界奧陶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根據工程勘察、施工揭露巖土層的形成時代、成因類型、巖土特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等,將其劃分為6層工程地質層,其特征描述見表1,工程區土的物理力學指標見表2。
工程區在大地構造上位于中朝準地臺(Ⅰ)—魯西中臺隆(Ⅱ)—魯西拱斷束(Ⅲ)—尼山穹斷束(Ⅳ),工程區周圍25 km范圍內構造形式表現為脆性斷裂構造,主要構造包括嶧山斷裂、鳧山斷裂、蒼尼斷裂等。壩址區沒有發現斷層通過,但其基巖裂隙發育。根據壩址區揭露基巖裂隙統計,基巖的裂隙依其傾角大小分為陡傾角裂隙(大于60°)和緩傾角裂隙(小于30°)兩大類。本區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表1 壩址區地層特征表

表2 場地土層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工程區內地下水主要為巖溶裂隙承壓水,主要含水層為中奧陶灰巖。水文地質單元為荊泉斷塊水文地質單元,區內地下水受到地形、地貌的影響,地下水徑流的方向總體上為自東北向南、西南徑流,徑流較滯緩。地下水的補給來自地表水、大氣降水及側向徑流補給,并通過泉水、河流、側向徑流及人工開采的方式排泄。水位埋深受季節變化影響不大,勘探期間場內地下水位為89.47~89.99 m。場地內淺層地下水及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鋼筋均無腐蝕性。
壩基地層主要由中奧陶系灰巖組成。壩址處上部灰巖存在著滲漏問題,下部灰巖抗滲性相對較好。攔河壩右壩肩②層粗砂普遍存在,抗滲性較好,右壩肩存在著基巖繞壩滲漏問題,左壩肩不存在繞壩滲漏問題。攔河壩回水段右岸為②層粗砂、③中奧陶系灰巖、②層粗砂具強透水性,為右壩基主要的滲漏通道,左岸為②-1層含砂黏土、③中奧陶系灰巖,②-1層含砂黏土具弱透水性,③中奧陶系灰巖具微~強透水性,為左岸壩基主要的滲漏通道。堤內地勢平緩,地面高程高于攔河壩設計水位,一般不會發生滲漏,但在設計洪水位時存在滲漏的可能。
經收集資料、野外調查、工程地質鉆探等手段,并結合試驗成果,進行綜合整理、計算、統計和分析,結論與建議如下:
1)區域地貌以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為主,壩址區主要為河床地貌。2)區域地層巖性以古生界奧陶系灰巖為主,為厚層狀較堅硬巖石。3)區域構造相對穩定,壩址區未發現影響工程穩定的構造通過,但基巖裂隙較發育。4)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壩址區地層分布較穩定,古生界奧陶系灰巖力學性質較好,抗滑穩定性較好,可作為天然地基持力層。河水對混凝土無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弱腐蝕性。場區最大凍土深度為0.3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