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大約20年前,德國《明鏡》周刊兩位記者漢斯-彼德·馬丁與哈拉爾特·舒曼,出版了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書。在這本較早討論全球化負面效應的書中,作者開篇就提到未來世界可能出現“20:80”的現象,即20%的人享受到全球化收益,而剩余80%的人成為全球化的輸家。如何安撫這80%的人?作者說,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布熱津斯基獻出了一個“藥方”:以意識形態的大眾化,以娛樂節目的移情作用、以電視作品的肥皂劇溫情,轉移那部分人的注意力。這個策略被形象地概況為“奶頭樂”:為了不讓全球化的失落者像嬰孩般啼哭吵鬧,就給他們塞上奶嘴,盡管實質上吃不到奶,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安慰與平穩他們的情緒。
由此可以看出,“奶頭樂”理論是一個失卻底線公平意義的“黑色”理論。最初主要使用在國際關系領域。主要發達國家或核心國家通過“學術殖民”或虛假意識形態迷惑發展中國家,或以某種程度的電視電影大片和輿論宣傳、以核心國家的民主意識解釋“欠發達”國家不發達的原因,逐漸使全球化影響中的邊緣國或半邊緣國接受“已成為80%一份子”的那種斷裂事實。
但后來,這種理論也進入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政壇,用于解決階層固化、用于解決制度原因造成的“中產階層的掉落”問題,也用于解決現代化與后現代化中的階層分裂與政治不認同問題。這種現象被持進步立場的學界人士稱為“奶頭樂陷阱”,即在“有缺陷的發展”使社會發生斷裂后,面對20%的人財富迅速增長、80%的人的不發展或不進步,為避免“二八”現象造成沖突,將眼花繚亂的廣告、虛假繁榮的肥皂劇、缺乏思想性或脫離實際的文學作品以及過度過量的游戲等輸入人們生活,形成飯后談資或打碎整體的社會記憶,用以消弭矛盾的發源基礎。
“奶頭樂”現象得以形成的基礎,一方面奠基于資本主義的國家規約,奠基于世界體系中核心國對邊緣國的意識形態入侵,另一方面也受各種社區亞文化和亞群體心理的作用。那些不思進取、坐等保障、消弭意志、追求小富即安的人,可能會心安理得地享受所謂的“奶頭樂”配置。面對核心國的學術殖民地戰略,或者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的擴張,發展中國家易被植入“奶頭樂”思維,并在青年中形成“奶頭樂”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反過來又會形成“奶頭樂”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再生產怪圈。
現在看來,“奶頭樂”理論已轉化為其發源地美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戰略,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路徑,一定程度上也在美國國內保護了那20%的人的利益。但這一理論及其戰略的短期性、虛幻性與做偽性特征,只會繼續加固既已形成的階層結構,難以為下層百姓創造向上流動的機會,從而難以解決發展的不平等問題,給國際治理與國家治理埋下禍根。特朗普的當選及其當選后美國政策的走向,就再好不過地證明了美國社會存在內部不能克服的分裂性癥候。
正因如此,中國在未來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避免發達國家經歷的有缺陷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是堅定改革開放道路的后發趕超性現代化,是將發達國家幾百年現代化過程壓縮在短短幾十年內的現代化。這需要我們一方面防范發達國家輸入的“奶頭樂”文化產品與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也要格外警惕某些群體形成的“奶頭樂”生活方式。“奶頭樂”生活方式的消極意義在于:在最初階段,可能只需要有一個空奶嘴就可以產生“樂”的感受,但在福利剛性需要的慣習中,其在第二階段會需要一點“奶”才能“樂”,其在第三階段可能需要源源不斷的“奶”的輸入才能產生“樂”。屆時,如果遇到“斷奶”的情況,其會馬上產生“不樂”的心態,降低其在生活中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安全感。
毋庸諱言,我們的社會中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奶頭樂”現象,但這種現象還只是一種亞文化與亞生活方式。為保持社會健康有序運行,就需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消除“二八現象”形成的社會基礎,形成全社會的團結機制。當前的重中之重,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通過教育的公平與公正、就業的公平與公正、社會流動的公平與公正,給農民階層與工人階層創造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上,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分享社會發展成果。▲(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