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毛溪浩說,自己也不能說這些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一定會怎么樣,關鍵還是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但是當一種臺風它的勢頭剛剛興起的時候,你一定要及早抓住”
2018年6月6日,余杭區的未來科技城里,一張巨大海報占據了一棟樓的整面。海報上,頭上長角的獨角獸正抬起前蹄,仿佛躍躍欲試。
這是中國(杭州)獨角獸企業園奠基暨獨角獸企業孵化園的開園儀式現場。同日,余杭區政府同步推出《關于加快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培育的若干政策意見》,被稱為“獨角獸十條”。獨角獸概念誕生五年后,全國首個獨角獸企業園區落戶杭州余杭區。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余杭區政府不僅將眼光投向獨角獸企業,準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培育企業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看到“獨角獸十條”時,筑家易創始人楊斌很驚訝。他沒想到,這次速度會這么快。就在一周之前的5月10日,他剛剛參與了余杭區委、區政府最后一次與企業家的座談。會上,區主要領導召集財政局、商務局、經信局、財政局,以及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委會等部門負責人,聽取了企業家對政策的意見。十天之內,這樣的座談會他參加了兩次。
“獨角獸十條”第一條就列明,對于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研發人才、設備購置,以及經認定的研發服務外包等投入,最高補助1億元。釘釘副總裁張斯成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對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而言,1億的補助力度算非常大。
在高速成長的創業企業中,獨角獸的概念更為耳熟能詳。2013年,美國著名投資人阿里.李首次提出這個概念,將那些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創業10年以內)就被投資人或機構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創業公司單獨列出,意在看好他們的潛力。
中國對獨角獸企業給予了很大支持。今年3月,證監會為獨角獸企業首開綠色IP0通道,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生態環保、生物科技這四大新經濟領域的擬上市獨角獸企業,放寬審批時間和盈利標準,即報即審,不用排隊,“兩三個月就能審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發布了《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有164家,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這些獨角獸企業分布在19個城市中,但84%聚集于北上杭深。其中,北京的數量最多,共有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
在估值上,2017年全國獨角獸企業的總估值達6284億美元,平均估值38.37億美元。從估值對比情況看,由于螞蟻金服(估值750億美元,排名第一)和阿里云(估值390億美元,排名第四)的超高估值,杭州以1419.4億美元的估值超越上海,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能硬件、交通出行成為獨角獸企業集中爆發領域。
從2017年開始,余杭區的獨角獸企業越.來越成為一種現象。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喜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余杭區“獨角獸十條”出臺的背景是,他們漸漸發現,傳統政策已經無法更好地容納支持一些跨界融合的新業態。
他以大搜車為例,作為一個汽車新零售和新金融平臺,大搜車采取的商業模式與傳統的4S店完全不同。“既是賣車的,也和保險、金融租賃等掛鉤,需要特殊的審批。按照原本的政策,它通通都靠不上。”
大搜車缺乏金融租賃資質,該資質由浙江省金融辦發放,審核嚴格,程序漫長,而大搜車的需求卻非常迫切。
用余杭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龔玉根的話說,這是新經濟發展和老觀念的碰撞,新需求和老政策的沖突。并且這類碰撞和沖突從去年開始愈發明顯,因為這類企業在數量上越來越多,開始集聚。
據科技部2017年榜單,余杭區已有釘釘、菜鳥、大搜車、同盾科技和草根網絡5家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逾20家。
趙喜凱說,雖然科技部認可的獨角獸只有五家,但如果按照10億美元標準,實際上已經有6~8家,比如容大智造2017年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還有20多家準獨角獸的估值超過l億美元,以及一大批企業在最近的兩三年內有望成為準獨角獸或獨角獸。“這個形勢也倒逼著我們必須要有所動作,并且要及早有動作。”
人工智能、豫、生物制藥等高科技領域,是被比較看好容易產生“獨角獸”企業的行業。圖/視覺中國
“獨角獸十條”同時明確了“準獨角獸”的概念,即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領域成立原則上不超過10年,獲得過兩輪或兩輪以上股權融資、國際、國內知名風投參股、股權融資額占總股本20%以上,且尚未上市,市場估值超過1億美元的高速成長型創業企業。這一數字參照了杭州市的標準。
在2018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萬物生長大會上,杭州市首發“準獨角獸榜單”,共有105家企業上榜。其中余杭區有20多家。
在“獨角獸十條”中,余杭區還首次提出了一個全新概念,即“準獨角獸培育企業”,指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領域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且尚未上市,市場估值超過3億人民幣的高速成長型創業企業。
至此,余杭區“獨角獸新政”施行的三類對象已經明確:獨角獸、準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培育企業。梯度從10億、1億美元一直到3億人民幣。趙喜凱說,發布新政的初衷,不是宣告余杭區有幾個獨角獸,而是激勵那些目前規模還不大、也不知名,但有潛力在2~3年內成為準獨角獸或獨角獸的企業,為它們的前進提供目標。
這也是新政的優勢之一。不僅是給錢、供地和引人,還著眼于系統,趙喜凱稱其為“對產業生態的一次全新的提升”。
為評審上述三類企業,余杭區政府設計了嚴格的機制。
該區成立了獨角獸、準獨角獸、準獨角獸培育企業評審委員會,由常務副區長擔任評委會主任,經信局、科技局、財政局、招商局和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等都是成員單位。委員會每季度召開一次評審會議,動態審核最新的入榜企業,基礎名單由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等單位提供。評審人員由區經信局從80多人的“人才庫”中隨機抽取,每隊3~5人,負責考察某一類企業,按照具體的評價指標,對企業的進入和退出進行決策。
余杭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龔玉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既要有靈活性,又要謹慎,這個尺度不太好把握。”
他說,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有資格列入“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不能僅看估值,還要看它實際的研發能力。“有些企業光有一個商業模式,這可能是天花板,到了天花板之后,雖然有資本進入了,但資本本身的成熟度并不高。”
并且,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要有靈活的評價體系。據龔玉根介紹,目前很多城市參照深圳的“準獨角獸”標準,要求最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大于40%。但他認為,對于像生物制藥這類產品周期較長的企業,在新品上市之前,可能正處于臨床一期、二期,沒有太大的利潤增長空間,但卻非常燒錢。“是不是這類企業到了三年就要退出準獨角獸?顯然是不行的。政府一定要給它投錢。”
另外,對于一些隱形冠軍企業,比如杭州的貝達藥業,以前是獨角獸,現在上市了,但實際上幾個新藥的研發已經到三期了。“這種企業能不能列入名單?怎么劃進來?”趙喜凱認為,企業是否是“獨角獸”或“準獨角獸”,首先看社會資本對它是否認可;其次是看和它平行的這些業態中,它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第三,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它會如何。
除了評審榜單,委員會也負責政策的落地和兌現。通過在區一級建立各部門參與的聯動機制,可以對企業提出的新問題及時討論并解決,精準服務企業。
“政策如果只是個餡餅,聞上去很香,但是吃不到,這個政策就是失敗的,一定要可操作才行。”談到“獨角獸新政”籌備的原則,趙喜凱這樣說道。
2018年初,余杭區開始籌備出臺“獨角獸新政”,由未來科技城提供企業信息,區經信局擬定初稿,征求企業意見,有關部門討論議定。初稿先后經過四五次較大的改動。
最后一次改動是在5月底,討論研發經費的補貼如何細化:首先是研發人員的工資補貼,其次是設備補貼,還有一些服務外包的費用。
“獨角獸十條”中第一條規定,對于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研發人才、設備購置,以及經認定的研發服務外包等研發投入1億元以下的,按20%給予補助;投入1億元以上的,按25%給予補助,最高補助1億元。
龔玉根說,余杭區原來也有其他補貼政策,但力度沒有這么大。2017年的政策規定,區級評審的國內外人才團隊創新創業項目,研發階段可享受三年最高600萬元研發補助、產業化階段可享受三年最高500萬元設備補助。大搜車CEO姚軍紅算了一筆賬,3700人左右的企業,其中有1000多人專門負責產品研發,一年下來,以人才投入為核心的研發費用有15億到2億。如果能得到20%的補助,對企業幫助會非常大。
“有時候企業就差一口氣。可能就是那200萬。這種時候,政府能給予幫助,毫無疑問是雪中送炭。”他說。
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喜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政策的制定,緊緊圍繞獨角獸在發展過程中自身無法解決的一些最基本需求。他將其概括為三個關鍵要素:人、錢和市場。
首先是對人才的吸引力。多位受訪企業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余杭區的區位優勢之一,是依托阿里巴巴而形成的創新創業環境,產生了人才集聚效應。很多企業落戶余杭的考量之一,是可以依托阿里生態,為自身業務增加勢能。
同盾科技創始人蔣韜指出,阿里巴巴作為—個擁有七萬多人的企業,人才流動性強,為創新企業提供了很多人才資源。在科技部的報告中,對作為四大獨角獸聚集地之一的杭州,描述是“以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為主,其中半數圍繞阿里生態圈展開”。
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的扶持性政策。能夠幫助初創企業渡過艱難的過渡期。
微泰醫療器械(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鄭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創業初期,政府給他提供了一間約15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用于住宿,三年房租全免。另外,政府還主動提供了幾塊符合條件的廠房用地供企業選擇,由政府負擔房租的60%,企業自身只需承擔40%。
“獨角獸十條”中,對空間保障和人才配套都有規定。對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租用的生產經營用房,3000平方米以內的給予三年房租全額補助(最高不超過每平方米25元/天),3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給予三年內每平方米1元/天補助。對購買的生產經營用房給予銷售價格20%的補助。人才配套一項,則為企業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就學“一對一”精準服務等待遇。
另外,杭州余杭區也在摸索,在引人上加大企業和社會的話語權。
而在資本方面,余杭區對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的支持,主要通過政府背書的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
余杭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國建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的運作,主要包含兩部分,最大的一塊是投資一些市場化的子基金,采取同股同權的模式,帶動社會資本篩選優質創新企業投資。另一部分基金,則采取讓利性股權投資的方式,由政府以股權的方式為創業團隊提供支持,三年后允許企業回購股權。“這就保證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創始團隊還是對股權有控制,利益不會稀釋得太多,這個政策是企業最歡迎的。”
從2016年至今,余杭區已經進行了三輪讓利性股權投資,共投了32個項目。趙喜凱將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為“搭平臺,搭橋梁和做紅娘”。他說,一些發展初期的準獨角獸企業會面臨融資難的問題,而很多投資機構卻找不到標的。“政府的責任是解決兩端的信息不對稱。”
像釘釘、菜鳥這種已經成為獨角獸的企業,資金已經不成為問題,最大的難點是市場,即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品的落地。
趙喜凱指出,創新型企業最大的悲劇,不是早早地夭折,而是產品賣不出去,然后死掉。“從產品到商品的終極一躍,是每個創新型企業必須經歷的一道生死關。”
國家“干人”計劃特聘專家鄭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政支持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及研發技術服務的推廣和試用,將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優先列入政府招標采購目錄。
過去,政府采購產品的門檻很高,必須是知名品牌,要有成功的案例和數據。現在,政府的采購相當于為產品打了第—個廣告。
余杭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龔玉根總結稱,該區新政的內部邏輯很完整,早期是空間保障,中期是研發投入和社會融資,后期是產品落地和市場化推廣。
大搜車CEO姚軍紅加入了一個微信群,招商局、經信局、財政局等有關部門的領導都在其中。企業有什么問題,直接在群里發個信息,很快就會有人去落實解決。他還記得,有一次開會見到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毛溪浩,雙方依慣例交換了名片。5分鐘后,他接到一個陌生號碼打來的電話,接聽后發現竟然是毛溪浩。毛說這是自己的電話,以后有問題可以隨時聯系自己。
毛溪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更看重的是準獨角獸培育企業。他說,在余杭區,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已經成效不錯,而在這兩類企業的引領下,準獨角獸培育企業的成長,將是促進生態的關鍵。
在這些創新性舉措的支持下,這些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會成長到什么程度?毛溪浩說,自己也不能說一定會怎么樣,關鍵還是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但是當一種臺風它的勢頭剛剛興起的時候,你一定要及早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