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中美需要就該地區的權力分配、力量對比、行為規則和區域秩序形成必要的共識,并在此基礎上達成一個包容性的、共存的安全架構。唯如此,雙方才有可能進行真正有效的危機管控
2018年6月26日至28目,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對華進行了工作訪問。對此,在馬蒂斯結束訪華并離京當天,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訪華取得積極和建設性的成果。而馬蒂斯本人也在離京前表示,與中方的會談“非常、非常好”,旨在建立“透明的戰略對話”。吳謙還透露,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將應邀在今年內訪問美國。
可以確定的是,這次訪問的總體交流氣氛是積極的,雙方就一些敏感問題坦率交換了看法,但并未形成能夠叫得響的成果。這種看上去有些反差的結果,也多少反映了當前中美軍事關系日益緊張、從以增進戰略互信為主演變為管控競爭為主的現實。
曾幾何時,中美軍事關系也一度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2013年6月和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同奧巴馬總統兩次會晤,就兩軍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的新型軍事關系達成了重要共識。2013年至2015年初的兩年多時間里,中美兩軍在高層交往、機制性對話與磋商、中青年軍官交流、聯演聯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中國海軍應邀參加美國海軍主導的“環太平洋2014”軍演、雙方簽署《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兩個互信機制備忘錄,則標志著兩軍互信和危機管控機制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在當時美方對新型大國關系反應不積極的情況下,兩軍關系一度成為中美關系的亮點。
然而,這種勢頭在2015年前后戛然而止。表面的原因是,雙方因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引發了新的摩擦;實質的原因則是,美國對其戰略環境和對中國的認識發生了戰略性改變。
在這一年,美國連續出臺了新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國家軍事戰略》《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和《亞太海上安全戰略》等一系列戰略文件和政策報告。當時美國戰略界關于戰略環境的改變已有定論,認為美國面臨的海上戰略環境已經發生巨變,失敗國家和恐怖主義雖然仍能構成廣泛的重大挑戰,但大國地緣競爭已經上升為頭號海上威脅。“今天的安全環境已經與我們過去25年習以為常的戰略態勢截然不同,這需要新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上述報告中稱,無論是基于反介入與區域拒止力量、遠洋海軍,還是“灰色地帶”對抗,中國都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戰略對手。
特朗普上臺后,在亞太戰略安全政策方面,基本上延續了奧巴馬政府的戰略認知和政策路線。美國的軍事戰略通常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向來不太受政府更迭的影響。在對美國面臨的戰略環境和對中國戰略競爭對手的定位上,特朗普政府更進了一步,2017年12月的發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2018年1月的《國家防務戰略》報告中表示,美國已進入“大國競爭的新時代”,美國的戰略重點在印太,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就是中國。在歷史上,中國首次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關注的最大重點。在任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特朗普放手國家安全團隊和防務部門醞釀“印太”戰略和海上戰略轉型。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中國無疑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印太”地區戰略和海上戰略的焦點國家或對手。
不容忽視也不應存在僥幸心理的方面是,美軍大幅提高了在南海行動的頻率和等級,在軍事戰略、作戰概念和裝備建設等方面都在以中國為重點進行布局和探索。在2015年至2016年間,美國海軍恢復中斷了74年之久聚焦爭奪海洋控制的高烈度沖突的“艦隊問題”(Fleet Problem)演習,該演習在太平洋戰爭前曾針對日本,如今則被認為是針對中國。
6月2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在北京與采訪的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舉行會談。攝影/本刊記者 宋吉河
冷戰結束后,中美軍隊互為對手早就不是秘密,也不稀奇,但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戰術或點對抗,唯一有可能引發雙方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就是臺灣問題。但近些年來,在美方的主導下,這種對手的設定和對抗的場景具有更多的戰略意義,已從“點”演變到“線”甚至是“面”,已從臺海擴展到南海、西太甚或印度洋地區。
在這種戰略背景和氛圍之下,中美兩軍關系加速下行。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對臺軍售、美軍抵近偵察和美國對華軍事交流的歧視性法案被稱之為中美軍事關系發展的三大障礙。
美國對臺軍售是早該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根據1982年發布的《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進一步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與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來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但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即完全放棄了履約的打算,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和奧巴馬政府都曾大規模向臺出售武器。
特朗普上臺后,有意改變一攬子交易,轉而采取逐案審批的方式,推動對臺軍售的常態化。2017年6月,特朗普政府首批約14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得到批準。2018年3月16日,特朗普簽署國會參眾兩院已通過的“臺灣旅行法”,鼓勵允許美方所有層級的官員訪問臺灣,允許臺灣高級官員在“受尊敬的條件”下來到美國。《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允許美臺軍艦相互停靠對方港口;《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要求美軍和行政當局采取措施提升臺灣的防務能力。
美國每年動用艦機針對中國大陸實施上千次的抵近軍事偵察,偵察內容包括中國大陸沿海沿岸重要軍事目標的活動、導彈發射及軍事通訊等。部分行動接近甚至緊貼中國領海線進行,對中國的國家安全、裝備安全和人員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的起因,就是美國在海南島附近海域進行近距離偵察。近年來,美國日益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無論是頻率,還是烈度,抵近偵察行動都在持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