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聯盟里的每一所學校在美國以及國際社會享有盛譽,培養了許多著名科學家、政客和商業巨子的同時,也成為不少學子夢想中的大學。不過地處金字塔尖,每年海量申請投向這些學校,最后收獲橄欖枝的“幸運兒”卻少得可憐。但與此同時,對某些特定人群來說,上“藤校”卻用不著跟別人擠獨木橋。只要你滿足條件,通往最高學府的康莊大道馬上為你鋪好。
臨近高中畢業,格羅頓學校一個畢業班里的79名學生中,有34名收到了常春藤盟校遞出的“橄欖枝”。
其中不包括韓裔男孩亨利·樸(Henry Park)。他在這所美國最頂尖的私立中學里,年級排名第14位,當時SAT分數滿分1600,他考了1560分,堪稱完美。但他一連收到了四封來自“藤校”的拒信,哈佛、耶魯、布朗和哥倫比亞大學都對不能錄取他“表示遺憾”,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同樣如此。
被錄取的34名學生,成績幾乎都比亨利低。但他們在財富積累、家庭背景上卻毫不遜色。
“我太天真了,”亨利的母親蘇姬說,“我還真的以為,大學錄取只和學術水平有關系。”蘇姬和丈夫都是新澤西州的韓裔中產移民,費盡心力把兒子送去格羅頓,就因為這所學校的名校錄取率高。
這個故事發生在20年前的1998年,而這只是大環境的一個縮影。丹尼爾·戈登是著名的教育記者,揭露了美國常春藤盟校的錄取“潛規則”——有成績、有特長遠遠不夠,有錢、有地位、有話語權才是拿到名校offer的“硬通貨”。憑借系列報道,戈登斬獲了普利策獎。
但令人失望的是,20年前就被曝光的問題,如今不但沒有被解決,情況反而愈加糟糕。
亨利一家的“天真”之處,或許在于他們不知道上一所頂尖高中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通往象牙塔尖的隱秘通道。
這個通道由常春藤盟校的校友專門為自己的子女后代打造。如果你是常春藤的畢業生,那么數年后,你的孩子再申請常春藤就容易得多。
Theo是美國大學招生咨詢委員會(NACAC)的獨立升學指導顧問,他發現在常春藤錄取中存在一架天平。一端是像亨利這樣對學術成績孜孜以求,卻沒有諸多特權和背景的普通學生,另一端卻是些大眾熟悉的面孔:前總統、耶魯校友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畢業于耶魯大學;前總統、哈佛校友奧巴馬的女兒瑪利亞,被哈佛大學錄取;現任總統、賓大沃頓校友特朗普的千金伊萬卡,畢業于沃頓……
“總統家的孩子,當然可以享有這個特權啊。”在給FT中文網的撰文中,Theo感嘆。
這份特權甚至不是暗箱操作或者“潛規則”,而是擺在明面上的慣例。“傳承錄取”(Legacy Admission)或者稱為“傳承偏好”(Legacy Preference),是所有常春藤院校奉行的傳統,通過這個渠道被錄取的申請人,可謂是“出生就含著金湯匙”。
哈佛大學校報《哈佛深紅》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哈佛大學錄取的2021屆本科新生(2017年入學)里,近三分之一(29%)都來自于傳承錄取。校報記者喬納森·布隆伯格進一步指出:“通過傳承渠道申請的學生,被哈佛錄取的概率是普通學生的三倍以上。”
“三倍原則”不止存在于哈佛大學。據《普林斯頓日報》報道稱,2017年普林斯頓大學15%的本科新生都來自于“傳承錄取”。當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常規錄取率只有11%,但家里有這所大學校友的申請者,35%都得到了錄取。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傳承錄取率是41.7%,布朗大學則是33.5%。
學校優待“校友家庭”,看重的往往是學生從常春藤畢業后,是否有能力躋身特權階層,又是否愿意向學校捐贈。數據顯示,40%被哈佛大學傳承錄取的新生家庭,都擁有最低不少于50萬美金的家庭年收入。
《紐約時報》則報道,在常春藤院校的學生群體中,來自美國前1%最富裕家庭的學生數量,比家庭收入占整體后60%的學生加在一塊兒還要多。
普林斯頓學者托馬斯·伊斯潘沙德長期致力于教育研究,他發現,擁有傳承錄取的資質,等于普通學生的SAT成績額外多考了160分。
于是,特權、分數和錄取成了一個可以精確計算的簡單等式。
那么,如果家族里并沒有頂尖名校的校友怎么辦?特朗普女婿賈里德·庫什納的經歷,給你指了一條“明路”。
賈里德·庫什納是美國地產大亨查爾斯·庫什納的兒子。查爾斯本人畢業于紐約大學,而他的兒子賈里德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但是,前文提及的教育記者丹尼爾·戈登發現,賈里德的哈佛經歷,很可能是父親查爾斯“買來的”。1998年,查爾斯承諾向哈佛大學捐款250萬美元,之后不久,賈里德就被這所著名大學錄取了。
“學校里沒有誰認為他能進入哈佛,”當時,賈里德的母校、新澤西州弗里希高中的一位校領導告訴戈登,“他的GPA不夠格,SAT分數也不夠格。但是,在我們看來有些憑成績可以進哈佛的孩子,很多沒有被錄取。”
戈登認為,250萬美元就是父親給賈里德砸下的“買路錢”。而這種方式成為除了傳承錄取之外,另一個進入常春藤的方式——“發展性錄取”(Development Case)。
這是一個更為廣泛應用,卻不被大學官方提及的秘密:只要家境足夠富裕,并且有向大學捐贈的意愿,即便學術不達標、父母不是名校校友,你也會進入招生考察官的視線范圍。
在這種情況下,砸錢賄賂有了好聽的名頭,即“為了學校的發展”。只是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會把需要的捐贈金額明碼標價,一切都在暗中進行。
曾任達特茅斯學院錄取委員會副主任的米歇爾·埃爾南德斯在她出版的《錄取常春藤的內部指南》里,披露了發展性錄取的整個工作流程。
首先,大學里的常設機構發展辦公室(Development Office)每年都會研究形成一份符合發展性錄取的申請人清單。而這張清單里的人選,往往已經支付了高額費用。然后,發展辦公室與錄取辦公室的錄取委員,將共同審核候選人的申請材料——主要是高中成績和SAT分數。在這場會議中,絕大多數候選人都會被直接送入錄取名單里。
而清單背后的運作往往在大學之外進行,第三方升學機構的顧問們成了主角。他們在常春藤院校錄取領域深耕多年,早已熟悉各種規則。作為中間人給學校招徠用戶,把“有助于學校發展”的人選送上清單就是他們的工作。
發展性錄取中,財富成為唯一的考量標準。砸錢越多,越容易被錄取。“如果說擁有傳承錄取的資質,等于申請者的SAT成績額外多考了160分,那么對于發展性錄取的申請者來說,等于多考了500分。而這是一個幾乎可以錄取任何分數段學生的標準。”Theo說。
而每有一個發展性錄取候選人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就有一個學術上達到錄取標準的優秀申請人收到拒信。
如果你認為“發展性錄取”里的砸錢,就是直接沖到大學的招生辦,把錢堆到考察官的桌上,你就大錯特錯了。《每日野獸報》記者凱瑟琳·金斯布瑞的文章告訴你,就算你是一路賄賂、“買進”常春藤,也要遵循最基本的“套路”。
首先,多找幾個中間人。每年想給大學捐贈的人不計其數,最終成功的卻有限。凱瑟琳發現,找到學校信賴的介紹人,通過更穩妥、扎實的關系鋪就的路,往往更為保險。
其次,捐贈前做好大量的準備功課,砸錢也要砸到點子上。比如你看到耶魯大學的一項工程擱置,捐點資金給他們;看到哥倫比亞大學的招聘工作沒有眉目,就推薦一名靠譜的應聘者;看到布朗大學校園里的草皮很長時間沒修剪了,給他們找個園丁吧。在學校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誰都不會拒絕。
最后,不要大肆宣揚。“很明顯,所有的名校都有發展性錄取的傳統,但是一旦你通過這種方式被錄取了,就保持安靜吧,不要炫耀。”一位常春藤錄取官給出了自己的“忠告”,“沒有哪個學校會愿意被揭短然后指著鼻子罵。”
但是不少中國家長,對這些“套路”不置可否。在“藤校”低錄取率面前,不少中國家長選擇開門見山,“直接告訴我,交多少錢能搞掂?”
這些家長大多是中國富人階層的代表。他們決心大、意愿強,并且具備支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濃厚的“藤校情結”。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任孟山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國家長的“藤校情結”,根子里是“狀元情結”的外國版。“很多家長對國外的高校了解不多,一提到孩子國外留學,腦海中閃現的都是那些名校,尤其是美國的‘藤校,好像只有到這些學校念書,才是留學。”而一旦踏入這些頂尖名校,意味著會在全球競爭中具有優勢,前途一片光明。
需求催生市場,形成赤裸裸的交易。不少提供留學服務的中介都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宣傳常春藤院校保錄取的項目,甚至明晃晃地給出了價碼。
“綜合排名前20保錄取價格是七位數(人民幣),比較高的七位數,綜合排名前50的保錄取價格只要六位數。”一名留學顧問介紹稱,在這個沒有標準參考的市場里,價格的浮動,往往取決于學生與家長的決心和意愿。哈佛大學也在保錄取的范圍之內,但是價格“比前20的學校高了幾十倍,一般只給值得信任的客戶做,畢竟名額總共就那么幾個,肯定不夠。”
作為升學顧問,“我如何才能被藤校錄取?”是Theo在與中國學生接觸時,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不下20位家長向他直截了當地提出,“有沒有保錄取的方式?我指的是給學校交錢,要交多少錢,才能買下藤校的錄取?”
但被藤校錄取之后,就萬事大吉了嗎?沒人能保證。
不管有沒有用,有些人決定先投錢再說。近年來,頻頻出現中國富豪給常春藤院校以及其他國際頂尖大學進行捐贈的新聞。
2016年12月,盛大集團董事長陳天橋和夫人雒芊芊,向加州理工學院捐贈1.15億美元(約7.91億人民幣),用于創建一個以這對夫婦命名的神經科學研究所進行大腦研究,目的是幫助人類接受死亡。
2014年7月24日,SOHO集團創始人潘石屹、張欣夫婦向美國哈佛大學捐贈1500萬美元,設立哈佛中國貧困學生助學金計劃。11月,SOHO中國基金會又與耶魯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000萬美元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用于資助在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
2010年,畢業于耶魯管理學院的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張磊,向母校耶魯大學捐贈888.8888萬美元,創下了該學院畢業生捐款金額的最高記錄。捐款主要用于耶魯管理學院新校區的建設,另外一部分作為獎學金,資助耶魯各種和中國有關的活動。
除了資助科研課題本身,這類捐贈是否還有別的含義?有觀點認為,這或許有助于企業家子女順利入學。但也有聲音指出,捐贈美國高校,不只是有助于企業家子女,也能“讓更多中國人進入美國名校”。
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豪們給自己的母校捐贈,用于感激母校的教育之恩,回饋學弟學妹的確無可厚非;但是如上文所述,捐贈的確是實現“家族名校夢”的一條捷徑。
潘石屹夫婦捐贈哈佛事件,就曾被解讀成為即將念大學的兒子“買”下一張哈佛門票,不過當事人予以否認。
人民網曾評論稱:“長遠來說,中國富豪捐贈國外高校,在展現博愛情懷的公益之心以外,一樣也會對中國有長遠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