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檳榔,已經潤物細無聲般地潛入全國各城市,遍地開花。
他們被割掉舌頭,他們被切去牙床,猙獰的手術傷疤撕裂了他們的臉龐,癌變的噩耗宣布著他們的死亡……
他們曾經都是檳榔的癡迷者,是那顆黑色的果子,將他們帶入了病魔的深淵。
43歲的劉桑果,大部分左臉已經被“割掉”了。他在一年前接受了口腔癌手術,切掉了他的左臉下頜、左牙床和淋巴。萎縮的臉皮陷成拳頭大小的深坑。術后,他左眼神經被壓迫,如今已徹底失明了。
他就這樣躺在湘潭市一家醫院的腫瘤科病房內。因為手術的原因,他講述自己的故事時,非常費力,沙啞而模糊的一字一句從喉嚨中費力地擠出來。
冰冷的燈光照在他消瘦如柴的手腕上。他被查出癌癥復發,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和大腦。
“都是檳榔害的!”他的妻子唐娜抹著眼淚,一字一頓地咬牙說。
這是《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中敘述的一個故事。而在湖南湘潭這個小小的地方,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當地大大小小的口腔醫學科室發生。
檳榔,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嚼食檳榔與口腔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在口腔醫學界,這既是共識,也是真相。
湖南省是口腔癌發病的重災區,湘潭更是首當其沖。據醫學統計,90%以上都與檳榔相關。口腔癌目前多以手術治療為主,部分輔以放療化療,超過半數以上的患者手術治療后會因為癌癥復發而死亡,五年生存率約為50%。即使手術成功,也會因面部外形的永久性損害及口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這個事實被湘雅醫學院與芝加哥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幾位學者證實,他們在2017年發表的文章指出,僅在湘雅醫學院下屬的五家附屬醫院,短短十年間(2005-2016年),就累計收集了檳榔相關的口腔癌病例8222例,根據這個數字推算,整個湖南省,因檳榔致癌的約2.5萬例。
《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曾掀起一股抵制檳榔的階段性小高潮。然而潮水退去后不久,在瘋狂的商業營銷模式下,嚼食檳榔之風席卷重來。
令口腔醫學界更加憂慮的是,檳榔,這次已經潤物細無聲般地潛入全國各城市,遍地開花。作為一種具有成癮性的軟毒品,它的極速傳播超乎想象。
據醫學統計,66%的咀嚼檳榔者有口腔黏膜病變,其中口腔黏膜下纖維病變占7%,白斑占3.9%,扁平苔蘚占5.2%,這些都屬于癌前病變。
其中OSF(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癥),更是嚼食檳榔的特異性疾病,如果口腔科醫生在臨床發現OSF,一定要追溯其嚼服檳榔史,基本上一問一個準。
產生OSF的原因是摩擦+檳榔堿。檳榔是需要咀嚼來獲得其快感的,偏偏它的纖維又非常粗糙,容易通過摩擦造成口腔黏膜局部損傷,在此同時,檳榔中含大量具有細胞毒性的檳榔堿會通過咀嚼釋出。長期的檳榔堿刺激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
當病人開始出現OSF,會感覺口干舌燥,并且口中有燒灼感,尤其在進食刺激性食物時更為明顯。也有一些病人早期出現口腔皰,破潰后形成潰瘍。
當病人不管不顧這種情況,OSF 就會進一步發展,出現無緣無故的口腔疼、口干、吃東西嘗不出味道。
到后期,會連開口都變得困難,不能吹口哨及吹滅蠟燭,張口受限,說話不清,連吞口水都覺得困難。
醫生如果對這樣的病人進行口腔檢查,會發現患者口腔黏膜變白,輕度不透明狀,觸診發硬,可發現纖維條索。如果發生此癥后不及時阻斷檳榔的攝入,任由檳榔堿的反復刺激與累積,尤其是工業化生產中為追求口感上癮而加入的各種添加劑的協同作用,即誘發敏感人群的致癌基因突變,最終導致口腔癌的發生。
而更可怕的是湘潭地區的一句諺語“檳榔加煙,法力無邊”,這原是本地檳榔成癮者對服用感覺的一種描述。但事實上,他們無意中陳述了一種事實:現代醫學統計證明,檳榔和煙草同時作用于口腔比單食檳榔更易患口腔癌。
而除了口腔表現以外,檳榔中的有害物質被身體吸收后,還可引起肝癌、食道癌、胃癌、肺癌及宮頸癌,鈣、維生素 B12及膽固醇代謝異常,以及影響排卵、精子活力,對懷孕婦女來說,引起小產、不育及死嬰等生殖健康異常。
有人會問,為什么國家不以法律介入禁止檳榔生產?
其實,中華口腔醫學會從來沒有停止過為制止檳榔進行積極努力的交涉,國內的專家學者也積極為此奔走。就在最近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口腔醫學界的人大代表已經正式提交議案,希望將控制檳榔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
檳榔,因為不同于傳統的毒品,所以很難強制立法禁止。曾經在湖南備受關注的口腔癌患者集體訴訟向檳榔生產商索賠的官司最后未獲賠償,受阻理由竟然是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檳榔導致口腔癌的因果關系,爭執的焦點是由于很多嚼檳榔人群沒有患癌甚至未出現任何明顯病變。
這種邏輯是反智的,現代醫學一向講究循證,檳榔致口腔癌是在嚴謹的大樣本對照研究基礎上,通過各個檳榔大國的流行病學統計及文獻匯總,并最終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權威定論。
更多的理由可能是龐大的產業鏈利益牽涉到相關民生、傳統、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
1994年,廈門市政府頒發了禁止檳榔“通告”,1996年改為“禁令”,徹底禁止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這是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世界上由地方政府針對檳榔頒發的最嚴“禁毒令”。
但是,在湖南湘潭,卻是與之背道而馳的局面,因為檳榔已成為當地的傳統與文化,是湖南食品工業的龍頭和支柱,更是湘潭的“名片”,前兩年《湘潭縣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檳榔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確保檳榔產業銷售收入3年實現300億元,5年實現500億元的目標。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牙醫學院教授陶霖一直致力于口腔健康疾病的研究,他總結湖南近12年的口腔癌發病情況,通過流行病學觀察并預測,按當前趨勢發展,到2030年,口腔癌的發病數在湖南將超過30萬,全國可能超過100萬。以每例醫療費20萬元人民幣保守估計,其造成的醫療負擔將超過 2000億元,足以抵消檳榔產業對社會所謂的“經濟貢獻”。
因為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支持,檳榔的廣告一直放任自流。作為中國地方衛視中的一枝獨秀,湖南衛視在檳榔的全國播散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種晚會更加成為營銷的極致。今年檳榔廠商更是直接得到元宵晚會冠名權并為檳榔量身打造廣告節目。
湘雅醫院的翦新春教授也一直呼吁,政府要著眼未來,頒布“檳榔禁令”,如果不能迅速實施政府禁令,應立即推進關于檳榔的公眾教育,加大對口腔癌的科普力度,禁止一切檳榔廣告。
喜歡嘗鮮是年輕人的特點,其實很多人第一次接觸檳榔體驗并不好,嚼過之后,先是感覺頭暈、胸悶,緊接著就是心跳加快,一股鎖喉的感覺令人幾乎要打120,難受至極,很多人會發誓今生再也不嚼檳榔。
但那只是一種初體驗,年輕人的好奇心、不服輸以及從眾的群集效應,讓他們又開始第二次、第三次,逐漸成癮而淪為檳榔的忠實客。
近些年這種軟毒品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開來。
OSF患者患病之前,沒有一個人認識到檳榔的危害,都是看到身邊的朋友在嚼檳榔就去嘗試,多試了幾次就上癮了。
但是檳榔的成癮性并不像毒品那么嚴重,想戒掉也不是特別困難,他們認清了檳榔的危害后都能徹底地戒掉并不再復食,雖然經過治療后口腔粘膜病變恢復比較緩慢,但是畢竟避免了病情的發展與惡化,多半會康復。一旦OSF向口腔癌突變,預后將變得非常差,因此早期干預阻斷病變發展顯得極其重要。
然而更多的檳榔客卻完全抵制這種醫學理念。一位OSF患者把檳榔致癌科普發到了檳榔愛好者微信群里想喚醒他們,立馬就被踢出去了。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數百萬例OSF患者,他們并非一個個都頑固不化,多半已經或者正在接受治療并遠離了檳榔。在網絡上、在貼吧里,有成千上萬的OSF患者在傾訴、在交流、在搜索、在詢問治療方案和預后,言語中無不流露著焦慮、恐懼與后悔。可以深切體會到“癌前病變”的壓力對于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影響。
互聯網給了所有人接受知識與更新意識的機會,但最關鍵的,是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利益趨向以及輿論導向中找到最科學的觀念。
(綜合摘編自《民生周刊》、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