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萌
有一群“失蹤人口”,他們從擁擠的社會生活中悄然撤出,終日閉門不出,以一種近乎詭異的方式“調節著日本的平衡”。
在日本,一切都具有兩面性。它既現代又傳統,看似紛繁熱鬧,卻也相當寂寞。
餐館和酒吧總是人滿為患,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部分顧客都在獨自用餐;不論任何時候,從山手線到中央本線,都能看到疲憊不堪的白領。
和這些置身于人潮、拼命活著的社會人不同,在無數個霓虹燈照不到的地方,有一群“失蹤人口”,他們從擁擠的社會生活中悄然撤出,終日閉門不出,以一種近乎詭異的方式“調節著日本的平衡”。
佐藤,22歲。
睡眠時間:一天16小時。
朋友數:0。
不上學,不工作,沒有固定收入。家里宅4年,對半徑3米以外的事情漠不關心,一天也不曾離開過六張塌塌米大小的單間公寓。
——以上是《歡迎加入日本廢柴協會》的主角設定。說起來有點荒誕,這是一部沒有任何魔幻色彩的,僅僅是在敘述的現實劇。
在日本生活的半年期間,越南攝影師Maika Elan見到了不少活生生的“佐藤”,他們被稱為Hikikomori,蟄居族。
43歲的Shoku Uibori 就是“失蹤人口”的一員。Maika Elan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7年。偶爾,他會在深夜出門,前往 7-11 購買泡面和啤酒。
他曾是一名商人,擁有過自己的公司。破產后,他整日把自己鎖在屋中讀書。10平米的房間就像一個當代孤獨實驗室,塵世的氣味被隔絕在外。在這里,一切軟弱和不健全都因缺乏參照物而變得無可指摘。
“就像倉鼠愛它的籠子,沒有籠子,倉鼠會不知所措。”
Shoku Uibori并不孤單。像他這樣的蟄居族,日本大概有100萬。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蟄居族”有著共同的特征:拒絕參與社會生活,特別是上學或工作;沒有任何親密的社會關系,“失蹤”時間超過6個月。
而最高記錄者,蟄居時間長達40年。
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15到39歲之間的蟄居人數達到54.1萬人,其中80%是男性,且大多數人擁有碩士學歷。
而研究人員則認為,真實的數字遠遠不止于此。
由于這項調查把40歲以上的人排除在外,蟄居族們又有自我隱藏的特性,九州大學教授、神經精神病學家加藤孝宏推測,目前至少有100萬日本人處于“隱居”狀態,約占總人口的1%。
100萬人“消失”了,不社交,不工作,長達數年杳無音信。
情況稍微好一點的,會趁夜晚沒人的時候出去溜達一圈,比較嚴重的,則拒絕走出房門,年邁的父母只能通過食物包裝袋來確定他們是否還活著。
“其實他們身體沒有什么問題,只是有意識地把自己封閉在家里,每天就是看書、上網、玩游戲。”加藤博士稱。
蟄居者喜久井田在《我為什么不停地玩電子游戲》的網絡日志中寫道:“從7歲開始,我不再上學。洗臉,換衣服,吃飯,做完這幾件事,上班族出門上班,學生出門上課,我開始我的游戲。”
這些人里,有的是遭遇校園暴力后不愿意去上學的孩子;有些則是成年人,因為失業或者求職失敗,回到家之后就再也沒有勇氣出去。
除此之外,父母離異、考試失利、感情創傷,都有可能讓他們產生“劣等感”,進而陷入一種“未戰先憂敗”的死循環之中——“逃避”,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撫慰這種情緒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畢竟,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通常來說,這些人的適應力比普通人差,一旦發生某種‘突變,他們往往會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加藤博士說。
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者安迪·弗隆,則把日本的“蟄居族”現象與日本經濟的興衰聯系起來。早在上世紀60年代之后的“高度經濟增長期”,日本社會就出現了大范圍的“不登校”現象。及至昭和與平成年號交接的歷史時刻,空前繁榮的泡沫經濟迎來了破滅。與此同時,1990年,青少年蟄居問題首次見諸報端。
2000年前后,由蟄居者實施的惡性犯罪案件接連發生,一名隱蔽了10年的青年殺死了父母,才終于讓這個群體徹底浮出水面。
當然,這并非日本社會所獨有的現象。自從“雙失(失學失業)青年”于2004年在香港被發現之后,在中國臺灣、美國、英國和韓國等地也相繼發現“蟄居族”的存在。
有研究者稱,所有發達社會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經濟衰退嚴重、失業率高的地區更是如此。
但不同的是,日本年輕人遭遇了其他發達國家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在安迪·弗隆看來,泡沫經濟的破滅切斷了“高分數——好大學——好工作”的“傳送帶”,日本年輕人失去了父輩所擁有的“終身制”工作,轉而迎來打短工、打零工的短期就業局面。
經濟遭遇重創的同時,原有的價值觀也受到極大沖擊。
不光是年輕人,近年來,40歲以上的蟄居人數正在增加,而這往往是從被裁員開始的。
一些本該以天下為己任的“青年志士”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鎩羽而歸,隱世而居。
對于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來說,萎縮的一代,既是經濟的危機,也是社會的隱患。
2015年,日本千葉市設立第一所“虛擬高中”。次年年末,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設立心理咨詢中心,以專人登門拜訪的方式促進這個國家萎靡的勞動力。
Oguri Ayako是Maika Elan認識的第一位“租賃姐妹”,她來自社工組織“新起點”,專門負責與蟄居者定期寫信、聯系。
2016年8月,時年36歲,已有7年“隱居”史的 Ikuo Nakamura 見到了第一次來家里探訪的“租賃姐妹” Oguri Ayako。幾個月過去,慢慢地,在對方的幫助下,Ikuo Nakamura開始逐漸恢復。
最近,攝影師Elan得知,兩人在那之后便墜入了愛河,且最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而Ikuo Nakamura 也嘗試著成為一名“租賃兄弟”,以期幫助更多的蟄居族打開心扉。
事實上,這項工作并不輕松。蟄居者從“杳無音信”到“開始回信”,有時需要幾個月乃至十幾個月的時間。
當蟄居族們開始慢慢習慣“租賃姐妹”的存在后,他們首先會以回信的方式打開自己,漸而過渡到電話聊天、打開房門,甚至是一起外出看電影。
而最終目的,則指向“職業技能培訓”,好讓蟄居族們開始新的生活。
Elan跟隨 Oguri Ayako 拜訪了十幾名蟄居族。在接觸這個群體之前,Elan承認,起初她認為這些人既懶惰又自私,不過是“日本經濟萎靡不振的寄生蟲”。
但隨著她對蟄居族的了解越發深入,她看到了他們的細膩和敏銳,也有了更多的發現。
“他們在思想上備受折磨,為自己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工作而感到痛苦。他們想去外面的世界,想結交朋友和情人。”
至于自己的攝影項目,Elan最想拍到的是蟄居族在“租賃姐妹”的帶領下,踏出房門的那一刻。
(于江薦自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