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編辦聯合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教師教育,推動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能力。經過5年左右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師德教育顯著加強,教師培養培訓的內容方式不斷優化,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和人才支撐。
《計劃》實施教師培養層次提升行動。引導支持辦好師范類本科專業,加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本科層次教師培養力度。按照有關程序辦法,增加一批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引導鼓勵有關高校擴大教育碩士招生規模,對教師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標予以統籌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本科和教育碩士研究生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培養模式。適當增加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引導鼓勵有關高校擴大教育博士招生規模,面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師校長,完善教育博士選拔培養方案。辦好一批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若干所幼兒師范學院。各地根據學前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擴大專科以上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規模。
【簡析】提升各學段教師的學歷層次,對于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師素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執行的教師學歷基本標準為:學前階段要求專科以上學歷,小學階段要求大專以上學歷,初高中階段要求本科以上學歷。而事實上,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不少地方或學校招聘新教師,學歷標準已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例如許多市區的小學招聘新教師,一般都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在此背景下,《計劃》提出實施教師培養層次提升行動,能在很大范圍內提升教師隊伍的學歷水平。尤其是“適當增加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一項,對于培養既有一線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又有深厚理論素養的“教育家”型教師,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計劃》實施師范生生源質量改善行動。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優質生源報考師范專業。改進完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服務期調整為6年。推進地方積極開展師范生公費教育工作。積極推行初中畢業起點五年制專科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部分辦學條件好、教學質量高的高校師范專業實行提前批次錄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選拔力度,鼓勵設立面試考核環節,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從教潛質,招收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學生就讀師范專業。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范類專業,招收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懷的學生,重點培養教育碩士,適度培養教育博士。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教師招聘辦法,暢通優秀師范畢業生就業渠道。
【簡析】要有效改善師范生生源質量,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加強師范生入學前的選拔考核,二是不斷增強師范專業和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計劃》中提出的“師范生入校后二次選拔”“師范專業提前批錄取”等,就是要加強師范專業優秀生源選拔;而“公費師范生”及地方師范生公費教育、幼兒教師五年制培養、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等舉措,則有利于吸引優秀生源報讀師范專業。《計劃》提出的“健全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教師招聘辦法,暢通優秀師范畢業生就業渠道”,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出臺具體的實施方案,切實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計劃》實施“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變革。啟動實施教師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計劃,遴選認定200門教師教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廣泛應用共享。實施新一周期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領帶動中小學教師校長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研究制定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提高師范生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依托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在職教師培訓信息化管理,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分銀行”。
【簡析】把信息技術融合到教師教育工作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其必將在多個維度給教師的學習方式帶來深刻變革。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個體學習行為會在多個方面受到互聯網的牽動,因此給教師提供一個優質的資源釋放終端,成為政府管理部門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計劃》中提出實施教師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計劃,應該說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量。而“研究制定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則是對新時代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日后,掌握信息技術將成為教師的基本技能而非參考技能。
《計劃》實施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行動。其中提出,制定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標準。以優質市縣教師發展機構為引領,推動整合教師培訓機構、教研室、教科所(室)、電教館的職能和資源,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建設研訓一體的市縣教師發展機構,更好地為區域教師專業發展服務。
【簡析】當前,縣級教師研訓機構承擔教師教育工作的能力較為薄弱,許多縣級教師研訓機構往往淪為當地教師參與研訓的管理者、組織者、推薦者,而不是研訓的提供者、實施者、引領者。其自身“造血”功能較弱,與經費投入、人員配備、理念更新都有莫大關系。如今,《計劃》倡導建設研訓一體的市縣教師發展機構,無疑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各市縣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努力建設好本縣的教師發展機構,逐漸把過去的“輸血”功能轉變為“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提升本土教師的教研能力。
《計劃》實施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優化行動。其中提出,高校對教師教育師資的工作量計算、業績考核等評價與管理,應充分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特點。在崗位聘用、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對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實行傾斜政策。
【簡析】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公眾常常把目光投向那些能盡快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現實利益的實用型學科,而一些未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基礎型學科往往受到冷落,致使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教育學科正在此列。為此,《計劃》強調重視教育學科建設,提升教師教育師資隊伍的待遇和地位,有利于扭轉教育學科的弱勢地位,為優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奠定基礎。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