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翔
我是教高中數學的,所教的兩個班都是高二文科班。文科生最怕數學老師在課堂上沾沾自喜、滔滔不絕講數學,因為在我們看來美妙無比的數學公式,在文科生看來卻是枯燥乏味、莫測高深的。為了鼓勵他們認真聽課,我時常發揮自己為孩子講故事的專長,把故事引入我的課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這樣的做法完全來自一次偶然的“即興創作”。
那時我被安排當一個文科班的代理班主任。有天晚上的班會課,我讓班長上臺小結本周本班的各方面情況,沒想到班長一上臺就開始“懺悔”,先是向班上的一些同學道歉,然后說自己不該把他們當犯人來管云云。我有些吃驚:怎么能把同學當“犯人”來管呢?于是,我“跟進”了一個即興演講,以“人與人相處”為主題,穿插許多例子,向學生們講述了真誠待人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友善、真誠地對待他人。或許那天我講得太動情了吧,第二天有個女生特意走到我跟前對我說:“老師,干脆你來當我們班主任吧,我們喜歡聽你的故事!”我不禁笑了。
之后我和學生們有了更多交流。課堂上,每當他們倦了累了,我就跟他們聊聊自己最近看的書,將書中的故事以及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經驗和理解巧妙地嵌入其中,期望能夠對學生的“三觀”有所啟發。我給他們講《和我們一起上清華》這本書里莘莘學子的學習經驗,給他們講《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中孫少平、孫少安、孫蘭香的奮斗史,給他們講《羅斯福》這本書中那位二戰時期“身殘志堅”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故事,激勵學生不斷挑戰自我,提高修養和能力。下課時間,我們聊得更歡,學生開始向我推薦他們喜歡讀的書,并和我交流讀書的方法,比如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理順書里復雜的人物關系。我們也相互借書。就這樣,我們在交流中增進了情感,相互啟發思維。學生“愛屋及烏”,學數學的積極性慢慢地提高了。
文科班的學生情感豐富,只要老師愿意和他們交流,他們都會很積極也很真誠地與老師交流思想。有天早上,有個班要上數學連堂課(連續兩節數學課),我看學生一開始上課便沒有精神,于是決定用一個小故事給他們來“暖場”。這是我前一晚從一個講座上聽來的真實故事,講的是一個老師如何發現她的“啞巴”女兒的愛好,然后帶著女兒離開原本生活安逸的家鄉,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節衣縮食”過日子,去發展女兒愛好、特長,終于讓女兒變得自信開朗起來的故事。講完故事,我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要善于發現、發展自己的特長,讓自己活得更精彩;雖然讀書好不是唯一出路,但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讀好書”。在聽我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慢慢“還了魂”,然后我才開始上數學課。這堂課,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發言十分踴躍。
有時想想,數學老師“不務正業”,在課堂上講故事貌似在浪費師生雙方的時間,但實際情況仍須區別對待:對于數學學習動力和能力原本便不濟的文科生來說,當學生精神渙散時,故事可以作為數學教學的“催化劑”“助燃劑”“興奮劑”,偶爾使用真的會有不錯的效果。當然,故事的選擇和講述也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思想。
讀書,讀好書;講故事,講好故事。讓文科生在我的數學課上不再感覺枯燥,同時讓我們師生的感情更融洽,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吧?正如一位同行所說:“不必執著于教數學的書,可以先廣泛閱讀,等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豁然開朗的。”現在想來的確如此,我突然有點豁然開朗了,感謝這位朋友!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