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
摘 要: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的關鍵時期,一些鄉村的凋敝和衰落與當前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地如何從自身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加快實施這一國家戰略,是一項重大課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 特色小鎮
2017年底先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思路和具體途徑,隨后,陳錫文、韓俊、葉興慶等權威人士通過接受采訪、作報告和發表文章進行解讀。學界也針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仍然是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結構性問題,解決“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新的旗幟,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是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之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鄉村振興提出的背景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不能衰落論、社會不能“衰敗”論和城市化率超過50%后規律論等。
2.農村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關于農村發展不平衡的原因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現有的體制機制怎樣阻礙了農村發展、封閉的村莊體系分析、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和資源要素不能在農村應用的原因等。
3.鄉村振興戰略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與新農村建設關系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1)鄉村振興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2)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全新的戰略。
4.鄉村振興與擺脫貧困的關系
學者們一致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確保我國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戰略支持,反映了我國“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扶貧工作面臨的新任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5.鄉村振興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系
學者普遍認為鄉村振興和推進新型城鎮化之間是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偏廢的兩位一體的任務。
6.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研究
關于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學者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模式的研究:新型小農家庭發展模式、重建農民及其組織的主體性和內置金融模式、政府部門和資本聯合主導下的“依附式發展”模式、市場主要模式以及穩得住經濟增長的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模式。從國外研究現狀看,已有的研究多是特色鄉村發展道路,如法國的“領土政治”、日本的“一村一品”、韓國的“新村運動”、德國的“村莊更新”、荷蘭的“農地整理”等。
二、本文的主要觀點
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我國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新動力。長春市是農業比重較大的城市,農業體量大,農村幅員廣,基礎弱,底子沉,產業鏈條短,融合程度低,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農村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矛盾尤為明顯。我市應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機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的工作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綠色發展,著力改善農村民生,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走具有長春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推進長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三、本文研究的重點
1.定位發展模式。“綠色齊家”是齊家鎮發展的戰略定位,根據當地地理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頂層設計上堅持找準切入點和突破點,制定適合其發展的規劃,將發展目標細化為打造綠色米糧倉、綠色蔬菜帶、綠色生態肉、綠色林果業、綠色農家游、綠色文化鎮,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綠色齊家”樣板。
2.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采取產業扶貧脫貧,在省級貧困村依托冠科合作社,實現基金扶貧脫貧和土地托管脫貧,在包保扶貧和項目扶貧脫貧上,新建村部和農資大廳并取得很大成效,油坊、酒坊、豆腐坊“三坊”正在建設中,廣生村也因此成了長春市攻堅扶貧的典型。
3.弘揚本土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齊家鎮曾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之鄉”,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齊家鎮不斷激勵群眾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域內文化名人張福先創作了《我是黨員》、《齊家的綠》和《綠色齊家》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潘才等本土作家也致力于原創作品,各村文藝骨干在繼承花棒秧歌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花棒舞,同時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村社區傳播正能量的文體活動,廣場舞、大秧歌等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推進綠色發展。圍繞生態宜居的目標,大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在鞏固國家級生態鎮創建成果的同時,爭創國家級衛生鄉鎮,狠抓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對山水林田湖的保護;開展環境專項治理,打贏農村環境整治攻堅戰;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村規民約,讓群眾充分參與環境治理當中。
5.挖掘培育人才,激活鄉村振興領跑者。鼓勵返鄉創業,吸引優秀人才反哺家鄉;開展技能培訓,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實施人才對接,專家學者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6.加強黨的建設,激發鄉村振興內動力。實施“1+3+X”社會治理,提高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的謀劃、包裝和爭取力度,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7.“綠色齊家”模式在發展上遇到的瓶頸及解決方案。齊家鎮在發展上也面臨投融資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瓶頸。建議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地區之間均衡發展。
四、鄉村振興應注意的問題
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的發展比較容易處于拖后腿的狀態,發達國家和國內經濟相對發達省份普遍采取重視城鄉一體化發展這一策略,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保障制度體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例如日本采取的以政府和農協引導的“造村運動”,來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韓國以美化環境和農村改造建設、教育培訓與激勵機制結合為著力點的“新村運動”;德國以側重鄉村規劃和布局,強調發展可持續的現代特色農業的“村莊更新”制度;荷蘭的強調統一規劃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水資源管理,擴大農地面積,優化產業結構的“土地整理”制度等。
但是由于國情不同,我國有著眾多的人口、農民競爭弱、農村底子薄,不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因此必須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牢牢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制定符合現實國情農情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進而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億萬農民早日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綠色齊家”鄉村振興模式是中國村鎮發展的一個樣本,通過對齊家鎮發展定位、發展方式、發展優勢及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為長春市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提供示范樣本和研究素材。
參考文獻:
[1]王志印,曹建生,陽 輝,李樹國,劉海燕.關于河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8
[2]葉詩琦,楊儉英.湖州市農業現代化路徑探究[J].南方農業,2016
[3]朱媛媛,孫 璇,揭 毅,羅 靜.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人居文化環境質量測度與優化研究——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例[J].經濟地理
[4]李 霞.淺析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業地位與農業發展[J].南方農業, 2018
[5]許治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推動寶雞現代農業提速發展[J].寶雞社會科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