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園
【摘要】水利水電施工建設是我國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我國的農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在我國的防洪灌溉、發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水利水電建設過程中,建筑施工建設會直接影響到周圍的生態環境,給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威脅到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所以,加強生態保護是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就我國水利水電建設中生態保護措施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水利水電;建設;生態保護
要正確處理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必須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可能導致什么樣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制約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并結合實際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分清主次,抓住關鍵,用科學的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現階段遇到的問題,確保水利水電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1、水利水電項目工程施工建設對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農業所需的灌溉之外,在發電、防洪、水產養殖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但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為人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
2、水電資源作為純綠色可再生能源,在當前能源危機下是世界各國重點研發的新能源。我國作為世界上能源需求大國,水資源同樣豐富。水庫建設可以從初期的預防洪澇災害轉變為民生發電,大壩的建設和使用同樣可以起到調配水量,保護上游、下游人員安全的作用。當前通過我國水電資源開發利用率只打到了五分之一,水能利用程度較低,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顯著差距,水電工程建設發展空間巨大。
二、水利水電工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水電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雙面并存。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包括社會環境、生物化學、物理等各個方面。并且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作用。一般在水利工程運行過程中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但是在建設和發展中勢必會損壞到周圍的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主要影響包括泥沙等對河道的影響、魚類的減少、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以及周圍居民的健康等。所以,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開展必須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否則就很難做到水利水電工程的長久發展。當前水利水電建設進度相比生態環境保護要快一步,必須要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認識,積極利用各項能源,堅持和平發展的原則,在保護環境的情況下開發水利水電工程,實現生態環境和水電資源開發的平衡。
三、水利水電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1.對水質的影響
水利水電施工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建筑施工企業并沒有對污水進行特定的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地下,直接造成了河流污染。一般水利水電建設對水質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廢水的排放會直接造成河流中流沙增加,使得河水中懸浮物增多。
其次,水泥灌漿導致含有環氧樹脂等化學藥劑排放,
工程建設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的排放。
大型機械產生的油污泄露等。
2 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水利水電施工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粉塵,這些粉塵就會對當地的空氣產生直接影響。比如在推土機施工中就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各種機械在運輸過程中路過坑洼的路面也會產生大量粉塵。這些都增加了空氣中的有害物質,給附近的居民帶來很大的不便,甚至會影響到周圍莊稼的生長情況。
3 對噪聲的影響
水利水電施工建設噪音產生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機械運作過程中產生的持續性、固定噪聲;二是爆破產生的噪聲;三是大型機械運行中產生的噪聲。
4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因為施工區域人口流動程度大,人口密集,并且受到惡劣施工環境的英系那個,人們自身免疫力較差,很容易感染疾病。
四、水利水電建設的制約因素
1 生態保護將成為其重要制約因素
隨著我國水利工程施工建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人們對水利水電施工建設的標準和要求逐漸提高,人們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增加,水利水電建設生態化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化水利水電發展的重要方面。生態保護當前已經成為制約水利水電行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加強保護,才能妥善解決環境和建設矛盾,實現水利水電建設的順利實施。
2. 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功能及其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水利水電建設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燃煤發電行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當地的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如果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沒有協調好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水利水電建設就會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首先,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需要對附近居民進行大量的轉移,移民安置問題一直是我國民生關注的重點,因為移民對于補償標準的認識不到位,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
其次,河流上游建設水庫、大壩、水電站等往往會引起河流發生變化,對河床、河道等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因為河流中溫度以及河水流速發生變化,一些河流沿岸或者是河流中的生物產卵地點丟失,威脅到水生動物、植物的生存。
因為水庫建設完成后河流自凈能力下降,水流流速下降,同樣污染的情況下,就會加劇水體的污染,并且使得水質惡化。
可能會改變地質結構引發自然災害等現象。
五、保護生態環境措施
政府等相關部門應該嚴格遵守環保合同中的各項施工要求,做好地區內的檢查和管理,嚴格控制施工產生的噪音以及粉塵等,使用先進的技術處理好建筑工程的污水,降低廢水、廢氣的排放量。針對工程施工中的各種污染問題,選擇優質的污染處理技術,制定合適的方案,加強監督,針對可能會引起環境污染的要素進行檢測和控制,通過加強對人員的考核和環境的保護來提高現場管理人員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1 防止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需要嚴格遵守國家各類污染物質排放標準,控制污染源,綜合各種污染物質的控制技術,降低在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粉塵以及顆粒,做好對倉庫內油類的處理,加強防范,避免油類的揮發。防止現場施工建設的材料的散落以及揚塵,。對此,必須要加強對材料和土方運輸過程的控制。保證在對一些易揮發物質運輸過程中密封性的控制,配備專業的袋式過濾器,對產生大量粉塵的施工工作安裝除塵器。
2 防止水質污染的措施
為了有效的提升水質管理的效率,防止水體污染,必須要根據我國水體污染防治相關規定和標準對于即將排進水體的各種污染物質進行檢測,加強對含有機油以及廢水的水體的檢測,針對含有粘土等物質的廢水應進行沉淀和稀釋后才能排出。
3 防止噪聲污染
為了有效的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避免夜晚活動對居民的影響,應該加強對噪音的控制。盡可能保證白天施工,嚴格控制夜晚機械設備的噪聲,保證其噪聲在相關環保標準內。
強化工程運行管理。
通過制定良好的水利水電運行管理制度,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平衡。在制定工程調度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優先保證人們的生活用水,滿足人們用水需求的基礎上,實現以生態效益為目標的生態性調度。在河道中存儲一定的生態性用水,實現灌溉、發電等用水需求的滿足。根據水利水電建設環境影響報告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根據各種調度需求制定有效的科學監測計劃,定期對環境進行測評,為水利水電調度提供依據。
開展工程保護措施及技術研究。
水利水電工程項目設計和運行過程中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生態系統中的問題進行科學的治理,從而實現魚類養殖系統的優化,分層取水等。通過對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加固新技術,實現混凝土性能的發揮,提高邊角料的開挖以及建筑標準,實現水利水電生態恢復性能的提升。
結束語:
為了保證我國水利水電施工建設順利發展,必須要加強在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污染氣體、水質污染,從各個方面加強管理,實現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步進行。
參考文獻:
[1]劉湘春,彭金濤.水利水電建設項目對河流生態的影響及保護修復對策[J].水電站設計,2011,27(01):58-61+66.
[2]龔昱田,王翔,陳鋒,劉懿,喬曄.梯級開發魚類洄游通道恢復決策支持系統構建——以湘江干流梯級開發為例[J].水生態學雜志,2013,34(04):43-52.
[3]嚴勰.利用生態環境需水評估方法確定引水式電站最小下瀉流量[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05):99-107.
[4]張彬,田圃德,靳麗霞.協調水電建設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國際經驗概述與啟示[J].水利經濟,2010,28(04):49-53+77.
[5]徐志剛,馬瑞,于秀波,姜魯光,王毅.成本效益、政策機制與生態恢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整體視角下對我國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及政策的評價[J].中國軟科學,2010(02):5-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