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瑋
【摘要】在灌區水資源利用率低下的農業發展背景下,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建設已經勢在必行。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對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建設與管理技術體系展開了分析,從而為灌區的建設與管理提供思路。
【關鍵詞】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管理技術體系
引言: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多地都建設有灌區,能夠為地方農作物提供相應的水資源。但就目前來看,多數灌區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不僅造成了水資源浪費,也給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阻礙。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應完成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的建設,并通過科學、高效的管理技術提高灌區水資源利用率,加強灌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繼而更好的推動農業的發展。
1、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建設
1.1建設目標
建設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需要以改造和搭建高效、節水、環保灌區為目標。具體來講,就是要加強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利用,引入節水灌溉先進理念,對原本建設的基礎性水利設施進行鞏固,以增強農業減災抗災能力,為糧食安全提供保護。在此基礎上,需要實現對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通過實現水資源綜合生產力的提升,加強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使作物的產量得到提升,促使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與此同時,需要加強對灌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灌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維護,以便在改善民眾生活品質的同時,促使灌區形象的提升。通過保持糧食高產、節水和生態安全的和諧,則能為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2建設路徑
在具體建設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時,還要完成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系統的構建,以便使灌區保持高效、和諧發展。從系統組成上來看,其包含安全保障系統、灌排系統、水污染防治系統、飲水安全系統和高效管理系統。通過建立安全保障系統,可以對洪澇災害進行有效預測和預防,使灌溉工程可能引發的土地、農作物等方面的損失得到降低。引進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科學灌排系統,能夠實現對灌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供水的可靠性,維持水資源供需平衡,從而為灌區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建立水污染防治系統,能夠加強水源管理,通過加強排水、退水等操作促進水以不同形態轉換和循環,使地下水保持良好水質,同時防止灌區出現水土流失問題,進而使灌區的生態系統得到強有力的保護。建立飲水安全系統,能夠通過加強水質檢測保證居民飲水安全。利用高效管理系統,則能實現灌區工程設備、設施的運維管理,提高灌區信息管理水平,完成科學水價征收機制的建立,使灌溉技術得到更好的推廣。
2、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的管理技術體系
完成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建設后,還需構建相應的管理技術體系,以便使灌區保持高效運行。從體系構成上來看,主要包含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生態系統恢復與重構技術和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技術。
2.1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在水資源利用上,需要加強田間水鹽循環和消耗規律的研究,通過引入非充分灌溉理論實現灌區植物高效用水調控,加快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完成高標準田間節水技術體系的建立。通過加強再生水和微咸水對農產品質量、地下水水質、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響,制定科學的再生水和微咸水灌溉標準,完成綜合安全灌溉技術體系建立。而通過對土壤和地下水水質情況進行有效監控,則能保持灌區水質和鹽分平衡。最后,在水資源調配上,需要完成多層次、多水源灌區水資源系統建立,保證水資源得到合理調控。
2.2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
在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需要加強田間養分資源管理技術的應用,結合灌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對農藥、氮素等化學制品在灌溉條件下的淋溶滲透機理展開研究,明確各因素對污染物遷移轉化的影響,達到控制污染和留住養分的目的。針對灌區污水處理問題,還要采用新型、高效的持續性處理技術,完成適宜灌區的水資源處理模式的開發,確保灌區污水能夠得到就地處理和回收利用。此外,為加強水環境保護,需要采用人工濕地和自然溝渠構建技術,通過實現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加強生態保護。
2.3生態系統恢復與重構技術
為使灌區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重構,還要采用林草植被恢復技術和生態緩沖帶重建技術,結合灌區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結果進行林草植被的盡快恢復,并完成河、湖、溝、渠周邊生態緩沖帶的建設,以加強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的調控。此外,需要采用綜合整治生態工程技術,完成適宜灌區的溝渠、河道的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提高溝渠、河道承載能力,實現對灌區生態系統的綜合整治。
2.4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技術
在灌區生態環境監管上,需要建立科學的環境質量評價標準,采用科學方法進行水文模型的建立,以實現對灌區尺度水分和污染物運移情況的準確評價,加強灌區節水潛力的發掘,使灌區水環境、土壤環境得到有效管理。此外,需要加強灌區生態系統組成研究,明確系統生態過程與機理,完成生態需水量的準確計算,從而使灌區生態系統服務得到加強。針對灌區內植被、湖泊等不同類型區域,需要明確需水量與生態服務功能關系,繼而使灌區節水型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服務功能。
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完成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的建設,可以滿足灌區管理的生態文明與經濟協調發展要求。針對這類灌區,還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技術體系,通過加強灌區水資源科學調控和生態環境管理保證灌區高效運行,從而達到生態優良和節水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建萍,梁越力,梁謙.民樂縣洪水河建設節水型生態灌區的思考[J].河西學院學報,2017,33(05):7-10.
[2]彭世彰,紀仁婧,楊士紅等.節水型生態灌區建設與展望[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4,3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