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摘要】在灌區為了提高作物灌溉保證率,必須保證灌區渠道的防滲性能達到設計標準,在渠道進行加固過程中,努力提高渠道防滲性能是渠道加固改進的關鍵。復合渠道防滲體系是新型的渠道應用體系,渠道節水改造工程應參照該體系,設計單位在設計的過程中,將渠道的實際情況作為設計主要考慮對象,根據渠道的現狀不斷的優化調整設計方案,使渠道防滲加固措施能真正起到防滲效果。本文著眼于渠道防滲加固工作,對其工作措施進行研究,以供專業人士進行參考。
【關鍵詞】灌區渠道;防滲加固;措施研究
一、引言
當前,對灌區進行加固處理時,針對渠道板塊進行防滲加固處理是最關鍵的步驟,也是項目的核心。目前,我國主要將混凝土作為灌區防滲加固工作的主要材料,使用混凝土進行渠道的防滲和加固,能顯著提高渠道的防滲作用,在加固渠道的同時,也讓渠道的外觀更加美觀。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混凝土被用到的次數是最多的,用混凝土作原材料甚至可以讓渠道的使用壽命達到50年以上。在水利工程行業中,使用混凝土對渠道進行加固工作在我國技術水平相對完備,該施工工藝比較成熟。
二、灌區渠道防滲加固措施
我國對灌區渠道防滲加固工程目前存在最大問題是加固方案設計不夠合理,因此,需要對加固方案進行優化,設計復合型的防滲加固方案是灌區渠道防滲加固措施中的核心內容,復合型的加固方案主要包括使用原材料的改進和使用技術的優化。當前,我國主要使用提前預制的混凝土作為加固方案的原材料,這種加固方式能直接在渠道停水時進行施工,不會影響整個渠道的正常運轉。現澆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保證在10~14cm,其厚度的調整約為4~8cm,可隨時根據現場的渠道情況進行厚度處理。將加固方案改成復合式的加固方案,對混凝土的用量進行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節約項目成本,增加工程經濟效益。
三、復合式防滲加固方案措施
(一)灌區渠道工程現狀
我國目前大多灌區渠道的引用灌溉面積雖然比較大,但是實際灌區可使用的水量卻十分少,結合運用比例進行計算,使用到的渠道灌溉面積還不到引用渠道灌溉面積的一半,這些渠道大多數還是在重力作用下進行流動的渠道。灌區渠道主要為總分結構,總體有一個主干道,主干道之下設立分干道,分干道之下還有各種支干道,工程加固對象則是這些分開的渠道。渠道開始進行設計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歷史,由于許多渠道日常保護工作未做好,導致整個渠道的使用性能下降。在渠道的三個板塊中,往往是支渠道的破損率最高,主干的破損率相對減少,但都不可忽視。灌區中使用的機電設備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數也出現了使用故障,管理單位并未及時對設備進行維修養護。大多數灌區沒有強調自動化建設,很少有渠道安裝自動化清理設備,渠道的輸水配水工程之前沒有規律性,也完全不合理,在灌區處取水的農民也沒有保護意識,無人管理的灌區用水情況十分混亂,搶水、亂挖亂開等現象屢見不鮮,造成了大面積的水資源浪費。
(二)防滲方案的改進
灌區渠道的水流速度對渠道的保護有直接影響,就渠道本身的情況而言,如果水流速度過快,會破壞渠道的結構,如果流速太慢又會影響渠道的使用效果,因此必須嚴格控制渠道的水流速度,才能在保證渠道結構的基礎上使渠道的綜合性能提高。經過研究,渠道的水流速度調整到1m/s~1.6 m/s之間,能使渠道發揮出最大功效。
加固材料除了有預制的混凝土板外,還應該有現澆混凝土板,這樣才能根據渠道實際情況對加固工作進行合理設計。在設計防滲方案,一般設計單位都會選擇將預制混凝土板的厚度設置為5cm,這是在施工前準備的預制混凝土板的厚度,施工時對需要施工的場地進行勘測,注重勘測渠道的厚度,必要時將部分預制混凝土板的厚度調整到10cm,其中,渠道底部的預制混凝土板厚度應該在5cm的基礎上再增加2cm,渠道基礎邊坡位置混凝土板應采用現澆混凝土,木模板板厚比預制混凝土木模板的規定厚度多1cm,不管是渠道的底部,還是渠道邊坡位置,預制混凝土板的厚度都應該設置為2~5cm,材料為水泥沙漿。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對灌區渠道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視,灌區渠道滲漏問題基本得到了的解決,投資后回報的經濟額度越來越高。采用現澆混凝土、土工膜和預制混凝土板等材料作為加固施工的原材料,這些材料有助于提高灌區渠道的防滲性能。灌區渠道防滲加固工作影響著渠道的水流速度,影響著渠道實際用水總量,因此提高防滲基礎技術水平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麻林英.漿砌石防滲在渠道防滲加固工程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3(04):100.
[2]李藝.灌區渠道節能節水技術措施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12):119.
[3]呂格亞.灌區渠道防滲修復技術措施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02):146-147.
[4]努爾依力麥麥提.灌區渠道防滲節水技術措施探討[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2,12(03):155+157.
[5]俞國平.灌區渠道防滲加固措施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2(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