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摘要】根據2010—2016年密云水庫上游石匣小流域內22個徑流小區的產流產沙數據,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為密云水庫上游重點治理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水土保持;徑流小區;蓄水保土效益
密云水庫是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地表水源,年供水量約6億m3,約占全市地表供水量的73.3%,其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北京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體營養程度目前屬于中營養型,但向富營養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明顯。密云水庫上游地區多為土石山區和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有關研究表明,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非點源污染是造成水庫富營養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目前,密云水庫泥沙淤積量已達1.7億m3,徑流泥沙作為污染物的載體,已成為影響水庫水質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現階段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研究較多,但多集中于對治理過程中單因子的研究,而對整體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北京市石匣小流域為例,以流域中的徑流小區實測資料為依據,分析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成效,為密云水庫上游重點治理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一、研究區概況
1.小流域概況
石匣小流域地處北京市北部山區密云水庫的東北方向,總面積34km2,地理坐標為117°01′-117°07′E、43°32′-42°38′N,按水系劃分屬于海河流域潮河下游。隸屬燕山山脈,為土石淺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50-390m,溝壑密度0.2km/km2,坡面平緩,大于20°的坡面僅占流域面積的16.2%。土壤類型為洪沖積物母質上發育的淋溶褐土。流域氣候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為661.8mm,降水分布不平均,80%集中在6-9月。
2.試驗小區概況
石匣試驗小區設在石匣小流域的中心示范區內,面積為2km2,選擇坡向、坡度、坡長、水土保持措施等試驗因子進行布設,共設置 22 個試驗小區,各徑流小區的基本情況見表 1。根據試驗目的觀測不同坡面不同措施下的產流和產沙情況。
二、結果與分析
1.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保持效應選擇坡度相近的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徑流小區(1、2、3、4、5、12、13、14、15、16號徑流小區),基于其2010—2016年的年平均徑流泥沙數據,對其產流產沙量進行比較,結果如圖1所示。
石匣小流域徑流小區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耕地、林地和封禁的荒草地,以裸地為對照。從圖1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耕地、林地和封禁荒草地的產流產沙量均有較大幅度減少。其中,封禁荒草地的徑流和泥沙減少量最大,分別減少94.28%和99.38%;其次為林地,徑流和泥沙減少量分別為66.25%和75.13%;耕地減少量最小,徑流和泥沙減少量分別為23.95%和56.82%。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保持效應為封禁荒草地>林地>耕地。
坡面的耕地比裸地相比,有了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應,這是因為農作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以及枝葉的水文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保持水土的效果,但同時也增加了人為活動的影響,人為的土地整理等耕作活動對土壤擾動的同時又可能會增加水土流失的可能,因此其水土保持效應最低。石匣地區的林地大部分為經濟林,其林分密度較低,林下一般沒有其他灌木草本,沒有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雖然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應,但其效應有限。封禁撫育是我國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加速水土流失的治理。草本植物的密集根系具有良好的固土作用,同時對土壤的改良作用又發揮了良好的保水效果,另外,封禁處理有效地阻止了人類活動對坡面的擾動。因此在石匣地區,封禁荒草地發揮了最好的水土保持效應。
2.同種土地利用類型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
(1)耕地利用類型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石匣小流域徑流小區耕地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陡坡開荒(1號徑流小區)、坡耕地(6、18、20號徑流小區)和梯田(17號徑流小區),其中陡坡開荒徑流小區坡度為16.8°,其他兩小區坡度均為3.8°,在陡坡開荒、梯田和坡耕地3種耕作方式中,陡坡開荒比梯田和坡耕地的徑流和泥沙量高,其徑流量高達252mm,產沙量高達316kg,說明在坡度較大的坡面上,陡坡開荒的耕地措施會造成較大的水土流失量。對于坡度相同的兩種耕地措施,坡耕地的徑流和產沙量(187mm,64kg)遠遠大于梯田(13mm,2kg),梯田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它通過改變原有的小地形,使坡面變平整,截斷原有的徑流流線,強化降水就地入滲攔蓄,避免了徑流的產生,增加了土壤水分含蓄量,有利于植被生長,又起到了很好的減蝕作用。因此,在坡面耕作時,應嚴禁陡坡開荒,提倡梯田的耕作方式。
(2)林地利用類型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石匣小流域徑流小區林地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魚鱗坑和水平條,其保持水土的原理與梯田一樣,也是通過改變坡面原有的小地形,截斷徑流通道,增加降水的就地入滲攔蓄,同時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促進植被覆蓋,發揮固土作用,從而達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為研究不同林地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我們對魚鱗坑(12、15是人工草地徑流小區)、大水平條(2、3號是標準小區,不是水平條徑流小區)和小水平條(16號是荒地不是小水平條徑流小區)3種坡面的產流產沙量進行了比較,為避免坡度的影響,所選徑流小區的坡度均相差不大(16.8°~19°),其年平均徑流和泥沙量(2010—2016年)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3種水土保持措施的產沙量相差不大;對徑流量而言,魚鱗坑的徑流深最小,其對徑流有最大的攔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魚鱗坑的埂中間高兩邊低,保證了徑流在坡面上從上往下流動時不是直線也不沿著一個方向,因而避免了徑流的集中,另外受到行行列列的魚鱗坑的節節調節,徑流的沖刷能力也相應減弱。
(3)草地土地利用類型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石匣小流域徑流小區草地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封禁自然荒草地和人工草地,選擇坡度相同措施不同的兩個徑流小區進行對比(8號和9號徑流小區),兩個徑流小區的年平均徑流和泥沙量在相同的降水條件和坡面土壤立地條件下,封禁自然荒草地比人工草地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應,其徑流量和產沙量明顯少于人工草地。由此可見,坡面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比人工形成的草地的水土保持效果更好。
三、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1)以裸地為對照,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保持效應為封禁荒草地>林地>耕地;3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徑流減少量分別為94.28%、66.25%、23.95%,泥沙減少量分別為99.38%、75.13%、56.82%;(2)同種耕地土地利用類型下,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為梯田>坡耕地>陡坡開荒;(3)同種林地土地利用類型下,不同林地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為魚鱗坑>大水平條>小水平條;(4)同種草地土地利用類型下,自然封禁形成的荒草地的水土保持效應遠遠大于人工草地。
研究表明,很多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均有較好的水土保持效應,但在實施這些措施時需要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保持效應中,封禁荒草地的效果好于人造林地和耕地;在石匣流域,坡面林地多為人造經濟林,林下灌木和草本很少,很難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因此水土保持效果稍差一些;而耕地由于嚴重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其效果最差。單一土地利用類型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也有較大差異;就耕地而言,梯田由于改變原有的小地形,使坡面變平整,有利于徑流的入滲,其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就林地而言,魚鱗坑保證了徑流在坡面上從上往下流動時不是直線也不沿著一個方向,因而避免了徑流的集中,再加上其行行列列的調節,其保水保土效果最好;就草地而言,自然封禁形成的荒草地與人工草地相比,有利于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同時有效的阻止了人類活動對坡面的擾動,因此其水土保持效果最好。
參考文獻:
[1]路炳軍,袁愛萍,李永貴,等.密云水庫上游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減少面源污染效益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1):30-31.
[2]王曉燕,王曉峰,汪清平,等.北京密云水庫小流域非點源污染負荷估算[J].地理科學,2004,24(2):227-231.
[3]李永貴.北京市山區小流域治理及可持續發展示范研究[J].北京水利,200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