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連瑞
【摘要】濱州市位于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2017年濱州市中心城區面積88.3 km2,人口71 萬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當地政府以原有水系為基礎,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在兼顧水系防洪、除澇、蓄水、灌溉用水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水生態建設工作,形成了城市水生態系統的大框架,初步展現了“秀水、綠脈、新城”的城市形象。但在水生態建設中仍存在水庫河道淤積嚴重、河道護岸破壞原有生態平衡、地下水超采嚴重、湖泊調蓄作用薄弱等問題,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針對性治理措施。
【關鍵詞】水生態;水系;四環五海;濱州市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同時提出了“大力開展水生態保護工作是建設水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水生態文明建設地位更加突。水生態建設對濱州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將起到關鍵作用。
1、市域內水生態發展現狀
21世紀以來,濱州市圍繞水生態建設開展取了一系列治理工程,水生態的核心是水系,水系是水生態的骨架。目前,市域內水系總體結構概括為:“一河、四環、五海、六帶、七十二湖”。一河為指黃河,從市區南部繞城而過;“四環、五海”是指環城水系和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和中海五個大型水體;六帶指秦臺河、張肖堂河、新立河、秦皇河、南新開河、北新開河六條縱貫濱州市主城區的河流;七十二湖指是按照“取土筑路、挖土成湖”的原則結合城市自身低洼地,建設的具有城市地形特征和功能的湖泊,已建成28個。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58%、綠地率達33.54%。
2、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濱州市在水生態建設中,產生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河道淤積嚴重,不滿足生態基流需求
引黃河道由于前期沉沙設施能力不足,導致城區內河道淤積嚴重,造成維持河道的生態基流得不到保障,河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同時也會影響到水庫蓄水和下游灌溉。排澇河道存在“竹節溝”現象,局部淤積嚴重,影響水系貫通和排澇安全。蓄水水庫淤積影響城區供水安全和水景觀效果。
(2)河道護岸單一、僵硬,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
一是早期河道治理普遍采用裁彎取直,破壞了河道自然現狀,造成了“千河一面”的狀態,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二是護砌均采用混凝土、砌石護坡護岸,造成河道硬化、渠化,阻礙了河道與兩岸地下水的相互補給;三是硬化護岸造成沿河水生植物無法扎根土壤,水生動物生存失去庇護空間,原有的河道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3)地下水超采嚴重
根據山東省地下水超采區評價結果,濱城區境內全部為深層地下水超采區,年超采量752.5萬m3,并形成了較大的沉降區,根據濱州地質環境監測資料,濱城區為中心的沉降區,大于100mm的沉降面積為117km2,中心點沉降量為187.7mm。
(4)湖泊排水防澇和雨水調蓄作用薄弱
七十二湖僅建成28個,受資金限制仍有44個未實施,對市區雨水調蓄能力非常薄弱。已經建成湖泊在運行中存在與水體周邊地塊、城市雨水收集系、城市雨水排水系統缺乏銜接的問題,水體的景觀作用大于其在排水防澇和雨水調蓄方面的功用,需要進行進一步改造。
3、水生態治理措施
針對濱州市城區水生態現狀問題,提出以下治理對策:
(1)通過清淤治理打通城區水系,保障河流生態
對城區河道清淤拓挖,實現城區水系縱橫貫通、河湖水系連通,增強城區水系調蓄能力緩解城市防洪除澇壓力,增加水體流動性,促進天然水生生物生長,改善水質提升城區水系景觀品質、城市品位。
(2)打造生態岸坡,增強雨水滲滯、蓄積和凈化功能
把河湖岸坡改造為生態岸坡,增強岸坡的雨水滲滯、蓄積和凈化功能,提高河湖水系的水環境容量。建議在河道平面布置時,要尊重河道現狀,不要刻意裁彎取直,形成淺灘和深水,在不同的河段,營造適應不同植物、動物的生存條件,以促進優美景觀的形成。
結合濱州市水系特點可采用自然護岸、生態護岸、硬質護岸三種形式。自然護岸:建議采用天然材料,如柳條施工法或箱籠施工法建造傳統灘石護岸,部分河段可以結合濕地建設營造極佳的自然景觀效果。生態護岸:建議采用生態護坡技術處理,在確保岸邊的安全性的同時,增強堤岸生態功能,可采用堆石、樹樁等措施。硬質護岸:在人為活動密集的區域,采用本地材料,形成硬質護岸,實現承重性能和耐沖刷能力良好的堤岸,結合水生植物種植形成高低錯落的河流景觀。
(3)整治地下水超采,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計劃到2020年,深層承壓水超采量壓減達52%,城市自來水管網覆蓋范圍內深層承壓水基本關停50%。再用5-10年的時間,全市深層承壓水開采井全部關停,超采區水位有所回升,地下水生態得到改善,在平水年份基本實現全市地下水采補平衡。
(4)加快“七十二湖”建設,突出雨水調蓄、初期雨水凈化作用
現狀湖泊之前水體的設計與水體周邊地塊、城市雨水收集系、城市雨水排水系統缺乏銜接,水體的景觀作用大于其在排水防澇和雨水調蓄方面的功用,需要進行進一步改造。建議下一步建設時可結合周邊地塊豎向、城市雨水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同時配套建設雨水濕地系統,使“七十二湖”可充分發揮其在城市排水防澇、雨水調蓄、初期雨水凈化處理的作用,成為城市中各具特色的“海綿斑塊”。
4、小結
水生態建設是一項涉及水利、規劃、國土、環境、財政等多部門的綜合工程,各部門應分工明確,由當地政府統一協調共同完成。水系工程建設是水生態建設的重點,但關鍵是水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工程建設可保一時,制度建設方可長久。建議在注重工程措施的同時,更要注重水生態保護與管理制度、持續穩定投入機制等相關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4):1-3.
[2]陳明忠.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水利,2013(15):1-5.
[3]唐克旺.水生態文明的內涵及評價體系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3(4):1-4.
[4]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思路研究框架[J].人民黃河,201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