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承認我們搞砸了,但是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這是新的一天,我們會努力贏回您的信任?!?/p>
從1985年可口可樂新配方的慘敗,到2010年美國史上最大漏油事件,即導致11名工人死亡的英國石油公司(BP)鉆油平臺爆炸事故,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道歉作為公關策略頻頻被企業使用。但最近,這種常規做法似乎陷入了一個無盡的循環當中。一直深受你信任的公司,花重金在社交媒體、電視、報紙、廣告牌、公共交通工具等各類媒介上播放或刊登廣告,告訴你他們很抱歉,真的很抱歉。
在無數向你襲來的道歉聲明里,包括了Facebook的“從現在開始,Facebook會投入更多努力,保護您的隱私”,以及富國銀行的“如今,贏回您的信任是我們公司的頭等大事”。優步的首席執行官達拉·科斯羅薩希這樣跟我們說,優步核心價值之一是“永遠做正確的事”。
一直以來,大多數的企業道歉內容都會遵循相同的套路,沒有什么實質創新。但有些人發現,如今涌進公眾視野的道歉數量之多已經超乎尋常了。
1.有時,鋪天蓋地的道歉并非明智做法
羅伯特·梅耶是沃頓商學院的營銷學教授,也是沃頓風險管理與決策過程研究中心的聯席主任。最近在天狼星廣播電臺播放的沃頓知識在線節目中,他談到了這個話題:“毫無疑問,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道歉的時代中”。
梅耶說,“某種意義上,在我們這個時代里,越來越多的管理顧問專注研究如何進行最有效的道歉。但問題在于,企業為什么需要花費精力去研究怎樣道歉呢?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改善公司的治理,從源頭上杜絕道歉的必要?”
沃頓商學院營銷學教授阿梅里卡斯·瑞德表示,當今時代,“大家動不動就道歉。企業努力去博得公眾的憐憫,懇求他們的原諒”。然而瑞德認為,許多企業其實是反應過度了。在某些情況下,發布鋪天蓋地的道歉聲明,把企業的問題再度帶回公眾視野里,反而不是明智的做法。
瑞德解釋說,“這樣做不過是在喚醒人們的記憶,讓他們想起你公司出現的問題。許多公司都沒意識到人們的記憶有多么短暫。他們關注的是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你卻在反復提醒他們,你做了什么錯事。有時候,你只需告訴大家你已經在著手解決問題了,然后讓時間漸漸平息一切。”
他指出,企業知道消費者手握多大的權力,為此倍感緊張。但研究表明,消費者其實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叭藗兌己苊Γ麄兊挠洃浺埠芏虝?。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考慮了,他們根本無暇去關心富國銀行的丑聞?!?/p>
2.迅速道歉——然后解決問題
道歉確實有用,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研究發現,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出現問題時,顧客希望能夠聽到對方的道歉,但在這之后,公司員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出多大的創造性,將是顧客審視與公司的關系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今年四月份發表于《營銷研究期刊》的《一線問題解決效能:言語和非言語暗示的動態分析》一文中寫道,對話超過7秒后仍然不斷道歉,并且加倍努力去拉近與顧客的關系,事實上只會適得其反。通過分析機場工作人員與乘客之間的對話錄像,以及開展控制實驗,作者得出了結論:在對話的過程中,如果工作人員專注于問題的解決,這對乘客的滿意度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即乘客會有更高的滿意度。
研究繼續指出,“然而,隨著對話的展開,如果工作人員努力拉近與乘客的關系或者展示出同理心,這種積極影響會不斷減弱。相反,上述行為出現次數較低的話,積極影響則會不斷增強。換言之,過度拉近與乘客的關系和過度展示同理心,都會降低問題解決型對話所帶來的效果?!?/p>
清楚道歉對象是誰以及為什么要道歉也同樣重要。為了完成管理層規定的銷售指標,富國銀行不惜侵犯客戶權利,包括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他們開設賬戶。丑聞一經爆出,富國銀行便遭千夫所指。為了應對此次危機,富國銀行推出了一則面向廣泛客戶的商業廣告。廣告大打懷舊牌,追憶了公司在淘金熱時期將黃金從美國西部運往東部的發家史,至于銀行出現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卻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直接跳到了表決心的環節,宣稱他們要重新開始。廣告的標語寫道,“富國銀行:成立于1852,重新成立于2018”。
瑞德評價說,“好吧,怎么樣都好。他們得慶幸,銀行服務是典型的商品。只有當你直接讓我們遭受金錢損失,我們才會決定完成各種麻煩的手續,換去另一家銀行?!?/p>
他表示,更好的策略應該是“專注于那些直接受到這些政策影響的客戶身上,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挽回這些客戶的信任當中?!?/p>
梅耶補充說,開展一系列道歉行動時,必須明確指向具體的利益相關方。而顯然,當中肯定會涉及到公司的投資者,而投資者所希望看到的是公司的實力和魄力。這意味著,有些時候,當公司接受當局質詢時,最佳的道歉就是不作道歉。
梅耶指出,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兼主席勞爾德·布蘭克費恩就是采取不道歉策略的典型例子。
2010年,“布蘭克費恩出席國會聽證會。在對金融危機進行分析的時候,參議員們問道:高盛為什么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一方面,你們向眾多客戶推銷房屋抵押貸款債券;另一方面,你們卻在做空這些債券。你們怎么能做出這樣的事?”
梅耶繼續說道,而布蘭克費恩“卻只是簡單地回應說‘我們所處的行業就是這個樣子,人們希望能接觸到這些投資產品,而我們就向他們展示這些產品。最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成功脫身了,因為他們所說的正是投資者想要聽到的話,即這個可敬的企業只不過是在做他們所承諾的事罷了。而這反映出了公司的魄力和實力。”
但這種策略卻不適用于英國石油公司的情況。梅耶表示,“如果他們在事故發生后說,‘我們身處鉆油行業,在這個行業里,這樣的事情總是很難避免,那么神仙也救不了他們了。所以,為了保住品牌名聲,他們必須鄭重道歉?!?/p>
3.新聞可能虛假,道歉必須真誠
當然,道歉要起作用,必須要承認問題是什么,并且提供具體可信的證據說明改變已經發生。可惜的是,無論是Facebook還是富國銀行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沃頓商學院法律研究和商業倫理教授彼得·康迪-布朗表示,“顯然,富國銀行做出了努力去修正公眾的輿論導向,改變那些富國銀行不值得信任、不關心客戶利益的說法。否則,這宗丑聞所帶來的沖擊會不斷升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大多數維度來看,都出乎意料地只造成較小的損失。然而問題是,修正公眾輿論不能僅僅著眼于公關處理上。他認為,富國銀行的管理層和員工必須向客戶、執法者、董事會等相關方表明,他們真切相信這一刻是新的起點,并且將不懈為之奮斗。
康迪-布朗進一步解釋,“換句話說,關鍵的問題是,他們在廣告中的承諾是真心實意還是敷衍了事?現在要給出答案還太早。到目前為止,在這件慢慢發酵的丑聞中,他們的應對方法表明了他們給出的承諾只是停留于膚淺的程度。不過我們確實也看到了一些巨大的變革,尤其是在企業治理方面。所以我們將會繼續保持關注。”
富國銀行的廣告中確實提及了他們會“取消分行的銷售指標”。而Facebook在廣告中承認“事情發生了,Facebook里存在著垃圾信息、標題黨新聞、虛假新聞和數據使用不當的現象。但這些都會改變”。然而,這是真的嗎?Facebook要采取什么具體措施來改變呢?廣告里可沒有說。
沃頓商學院運營與信息管理教授莫里斯·史懷哲稱,“對于Facebook來說,這個廣告沒有給我一種可信賴的感覺”。道歉的可信度非常關鍵,或者說,你必須贏得人們的信任,“讓他們相信改變的確已經發生了。而這正是富國銀行的不足之處,廣告中沒有展示出他們要改變的堅定決心”。
史懷哲表示,評估是否需要道歉時,企業會先查明是否發生了違規行為,不管這行為是實際存在還是他人認定的;判斷這個違規行為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的核心使命、產品或活動,還是只會對外圍業務等造成沖擊;預測公眾對該違規行為的反應,并考慮公司是否確實愿意做出必要改變,以保證這種違規行為不會再次發生。
接著,企業就可以著手研究合適的道歉聲明。如果該違規行為非常嚴重,首席執行官親自進行道歉將是個明智的決定。那道歉的具體言辭又該如何?最佳的道歉應該表現出坦誠和痛悔的態度,并明確展示出改變的決心。史懷哲還指出,及時迅速的道歉很重要,你甚至可以先發布一則簡單的道歉公告以表明態度,隨后再給出更加詳細的聲明。
他說道,這些原則其實很多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所以像Facebook和富國銀行這些經驗豐富、且應該擁有優秀顧問團隊的公司,在廣告中傳遞出的信息竟然如此含糊不清,著實讓人感到奇怪(他們倒是向具體的相關方給出了詳細的道歉聲明,如員工和立法者)。
4.自嘲式道歉并非普遍適用
史懷哲表示,人們往往不愿意道歉,因為“當我們不去道歉時,我們會顯得更有力量,更加從容謹慎”。這確實適用于政治家的情況——因此特朗普政府一直都沒有打破他們的不道歉記錄——對于企業來說卻行不通。“如果你是富國銀行或Facebook,你沒辦法不斷制造新的新聞,所以你多多少少都得直面發生的丑聞”。
有時候,企業可以在道歉中加入幽默元素。史懷哲以肯德基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2月份,由于供應商出現問題導致沒有雞肉可出售,肯德基不得不關掉在英國的數百家門店。為此,肯德基在報紙上刊登了一整版廣告,廣告上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全家桶,上面照舊印著熟悉的肯德基老爺爺頭像,但頭像下的單詞卻不再是“KFC”,而是反過來,變成辛辣的“FCK”,廣告標語則寫著“我們很抱歉”。
史懷哲評價說,“他們在惡搞自己的品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非常機智,跟富國銀行所做的完全不同。他們在調侃自己?!?/p>
不過,盡管許多觀察家都同意KFC這次的應對方法正中紅心,但企業能夠遇上類似情況的機會卻是少之又少。“鬧雞荒”本身就帶有喜劇的效果,這是富國銀行虛假賬戶丑聞,或大眾排放門事件,所不具備的特質。
史懷哲表示,這可堪稱是企業的最大噩夢了?!按蟊姷乃魉鶠榕c電影中的反派企業相差無幾,他們欺騙了太多的消費者,故意破壞環境。他們有計劃地犯下這種會對環境不利的惡行,與此同時,又在廣告中為自己的工程師打上圣母光環。一方面在塑造清潔睿智的企業形象,一方面卻在欺騙執法者,這大概能排上罪惡排行榜的首位了。”
梅耶說道,“我覺得,我們都希望能生活在一個不需道歉的世界里,企業能夠做到未雨綢繆,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他們會思考,‘基于這些政策,基于相關的激勵機制,未來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針對各種可能性,他們會實行恰當的風險管理,并施行保障政策或機制以防止這些差錯的發生?!?/p>
他補充道,“不幸的是,這樣的想法未免太樂觀了,而幸運的是,我認為未來我們將迎來大量企業道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