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龍,魏 婷
(1.四川民族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甘孜 626000;2.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排球運動是一項持續時間較長、對運動員的體能消耗較大的一項運動、隊員要不斷移動身體保護攻手,或者處理場上的突發狀況,運動員的間歇時間非常少。根據上述排球運動的特征,我們知道排球運動是一項多組數、短間歇的運動,這就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爆發力、和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所以排球運動員是一項以有氧供能為基礎、無氧供能為核心的混合性供能運動。
在無氧供能系統中,又分為磷酸原供能系統和糖酵解供能系統。在排球運動中,絕大部分是以運動員的無氧供能系統為主的,而在攔網、起跳、扣球、大力發球的爆發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以運動員的磷酸原供能系統為主的,磷酸原功能系統的持續時間在7~8s,運動員在由防轉攻等各種短時串聯的技術動作中可以滿足需要;運動員在場上快速移動接球、防守、取位、保護、配合的過程中需要糖降解供能系統的參與,特別是在多次攻防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大強度較長時間的持續運動。而糖酵解系統的供能速率較之有氧系統供能高,較之磷酸原供能系統供能時間長,可持續2~3min,在多次攻防轉換結束之后,糖酵解所消耗的能量可通過血糖,有氧供能的產物、乳酸的糖異生恢復肌糖原的含量,為下一次的持續大強度運動做準備,在比賽死球、激烈對抗結束、暫停、換人、賽間休息的時候做身體的調整和能量的恢復。有氧運動是任何比賽運動的基礎,場上任何激烈攻防轉換的間歇,比如調整身體的取位,在防守的過程中的身體的不斷移動,大部分場上的無球活動都是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在排球場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有氧運動過程中,有氧化過程的產物可以通過糖異生恢復補充運動員的肌糖原的消耗,此外有氧運動能夠讓運動員調整比賽節奏和心理狀態,為下一次激烈的攻防轉換做準備。
血色素即是血紅蛋白,是存在于紅細胞的含鐵蛋白,約占紅細胞干重的97%,主要作用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并參與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由于血紅蛋白受訓練、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常常通過測定血紅蛋白濃度反映運動員的營養狀況和身體機能水平。運動時能量耗竭、酸性代謝產物堆積、缺血、缺氧引起的自由基增多,可導致細胞膜脆性增加,再加上收縮肌擠壓、機械摩擦引起的紅細胞溶血等,都可能造成紅細胞的溶血等,都可能造成運動性貧血。運動員在大運動量、大負荷強度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紅細胞的機械性的磨損,造成紅細胞的溶血增加,紅細胞的血色素會不同程度地下降,根據這一標準來判斷什么負荷的級別 。
血睪酮是體內的雄性激素,具有強烈的同化作用。睪酮可以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能源儲備、促進能源物質的儲備,因此睪酮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身體機能水平的發揮;而皮質醇是腎上腺分泌的激素,具有促進能源物質分解、抑制蛋白質合成和睪酮分泌的作用,運動時皮質醇的分泌增加可以加快能源物質分解速率以適應運動的需要。
尿蛋白在運動員安靜時含量非常低,需要高精端的儀器才能檢測出來。運動性尿蛋白是因為大負荷的運動量所引起的尿液中蛋白質增多的現象。運動員的尿蛋白是一過性的,在運動后恢復一段時間即可恢復。
大運動強度和運動負荷會導致血清肌酸激酶升高,這在前面已經介紹過,導致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的原因有大強度的運動訓練、代謝產物的堆積、自由基生成增多、劇烈運動造成的肌肉牽拉,所以血清肌酸激酶的變化也是大負荷量的結果,根據這個特點,可以制訂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酮體是脂肪酸在肝臟中的正常產物,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含有各種各樣的酶類,但缺乏利用酮體的酶,酮體在肝臟產生后透過細胞膜進入血液,成為血酮體,隨之運輸到心肌、骨骼肌,供氧化利用。人體在短時劇烈后,不會產生大量的血酮體,因為此時動用的是糖酵解系統,糖原供能。如果運動員的糖原儲備多,那么同等運動時間,他的尿酮體產生的就少。脂肪動用是在長時間運動后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可以作為一個運動負荷監控的指標,但脂肪的動用不代表就超出了運動員的適宜負荷,因此如何建立一個適宜的建立在數據對照等級基礎上的評價指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由于血清肌酸激酶大量地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腦細胞等組織中,血液與肌細胞的含量相差很大,這是因為肌細胞的結構完整,肌酸激酶很少能夠透過細胞膜到血液中,但是當肌細胞由于運動訓練的強度過大,肌細胞膜外力的機械作用受到破壞,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肌酸激酶滲透到血液中。因此,血清肌酸激酶是監控運動訓練強度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在制訂有氧耐力的訓練過程中,常常以心率作為評價和制訂運動訓練強度的重要依據。心率的測定與實施比較方便可行,結果的反饋性比較好,所以使用率較大。具體方法是測得運動員的安靜時的基礎心率和最大心率,從而得出心率儲備繼而得到靶心率,靶心率=基礎安靜心率+75%心率儲備。
最大攝氧量也是制定有氧運動訓練強度的指標,測得最大攝氧量后,以最大攝氧量定為最大強度,運用最大攝氧量百分比確定相應的訓練強度,但是最大攝氧量的測定比較辛苦,需要運動員做極量的運動后測得,有的依據心率、攝氧量,或達到某一心率的做功量來間接獲得,這樣的測得的誤差較大,適用于運動水平較低的運動員。測得最大攝氧量后,再測得運動訓練即刻的攝氧量,對比得到百分比,得出訓練強度。但是最大攝氧量的遺傳性較大,所以指標不夠準確。
乳酸閾強度是有氧訓練的最佳強度,它不僅可以最大強度地訓練機體的能力,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乳酸的產生,讓機體一直處于有氧供能狀態,最大限度地訓練有氧供能能力。另外作為一般訓練強度的指標,可以首先測得該運動員的最大運動強度(以心率測得)時的乳酸值,然后再測在本次運動結束后3~5min后的乳酸值,根據乳酸的此時的濃度占最大強度時的比例來確定本次訓練的運動強度。
尿蛋白作為一過性生化指標,與運動強度關系最為密切,可以將尿蛋白在運動后的含量與正常負荷運動的后的含量作對比,或者建立相應的負荷強度——尿蛋白含量的對照等級,來監督該次訓練課是否超量,甚至也可以通過第二天早上的晨測指標與正常安靜狀態下的指標作對比,來評價該次課的負荷強度。所以。對運動員1次或1個周期的訓練強度的評價可以以此為指標,并可以建立相應的評價等級。
一次性的運動后,血尿素的濃度變化與運動負荷量、身體機能狀況密切相關。當負荷量增大時,血尿素明顯增加,運動后恢復的時間也長,但當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降低時,在完成相同的負荷量時,血尿素的水平增高,且恢復得慢。所以,一般在次日的早晨去測量此時的血尿素含量,如果此時的血尿素值超過本人安靜時的2個單位,那么說明該運動量過大,應該調整運動負荷量。
運動時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升高,大約運動后8~16h出現峰值,48h后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運動后血清肌酸激酶變化的幅度以及恢復至正常的水平的速率與運動負荷強度、運動持續時間、運動方式、訓練水平、身體機能狀態有關,運動強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恢復所需的時間也越長.
此指標在全身性的運動項目中效果更佳,如短跑、球類、游泳等。應用尿蛋白評價一次課的訓練負荷強度時,一般在運動后15~20min后取尿測定。運動強度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以無氧供能為主,由于缺氧明顯,則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多,這個也可以建立起相應的訓練強度——尿蛋白含量的等級評價指標。
氨是蛋白質、氨基酸和其他含有氨基化合物的代謝產物,氨從組織釋放血液循環,會對機體產生一系列的不利的影響。運動訓練中血氨的變化受身體機能、運動訓練強度、訓練水平、身體疲勞程度以及訓練效果的影響。在一堂課訓練結束后,測量此時的血氨水平,這需要了解該個體適宜運動負荷的血氨水平臨界值,或者建立相應的負荷—血氨水平對應等級指標,來準確判定訓練負荷的適宜程度。根據上一節課的指標來確定這次課的訓練效果是否有進步。這種評價體系也可以應用于訓練周期效果的評價。
從運動訓練負荷監控、運動訓練的強度監控、課的訓練效果監控、周期的訓練效果監控以及訓練中和訓練后恢復的監控5個維度對運動訓練監控內容進行劃分,運用血色素、血尿素、血睪酮與皮質醇的比值、血清肌酸激酶、尿蛋白、尿膽原、心率、最大攝氧量、血乳酸、血氨等指標對進行每個維度時的方法進行了綜合分析,對排球項目的生理生化研究做了理論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