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國
(大連外國語大學體育教研部,遼寧 大連 116041)
對大學生態體育課程建設視角下建身氣功課程改革來說,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態體育,但由于研究時間較短、研究周期較長等問題,學術界對生態體育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生態體育可以是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聯系起來,實現和諧自由的體育運動。為了實現大學生態建設,就需要對現有的體育教育模式進行改革,以此促進體育教育的發展。為此,本文結合國內生態教育研究現狀及大連外語學院2015級本科生實施效果,對大學生態體育課程建設視角下健身氣功課程改革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對策。
大學生態體育課程建設視角下健身氣功課程改革。
隨機選取了大連外國語大學2015級本科生,6個健身氣功班級(共179人)進行實驗,其中3個班級(共91人)為實驗組,3個班級(共88人)為對照組。實驗班學生按生態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健身氣功教學,對照班學生按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健身氣功教學。我們從2016年3月—2016年12月進行了為期2學期的教學實驗,對生態體育教學每學期的學分設定為36學時,期中理論課程占據學分較少,為4學時,而實踐課程則為32學時,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也采用的是36學時,實驗組每個班級人數控制到29~31人之間,每個班級選定一名班長,班長平時負責與教師的交流以及組織班級活動。理論課的授課地點一般是在教室進行,由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的講解,實踐課程則在室外進行,具體地點則根據天氣等條件進行調整,不作固定安排,以此來打破傳統體育教學固定式的教學方式,并且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貼近大自然,從根本上實現生態教學模式。對實驗組班級,要在每次課程結束后,對開課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與評價、教學場地等是否滿意、有哪些不滿意的因素進行具體的了解記錄,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分析課程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
從國外的角度來說,對生態學的研究要追溯到19世紀,是一位美國社會學家第一次提出了“人類生態學”,這位社會學家的名字叫R.帕克,雖然“人類生態學”相比其他理論學科產生的時間較短,但其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這與它所產生的社會背景、經濟背景、自然背景都是有關系的,并且“人類生態學”在研究廣度、研究深度方面有著極大的潛力,這也為其之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此外,國外學者在研究問題時思維較為開闊,能夠將“人類生態學”與其他一些學科有機結合起來,這就使得“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更為豐富。從國內角度來看,我國相關學者對生態教育的研究就明顯落后于國外,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國對生態教育的研究歷史較短、積累的思想經驗貧乏,并且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致力于發展經濟,對生態的關注度不夠,對教育的關注度也不夠,這就導致了生態學與教育遲遲得不到有機結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經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后遺癥,如生態環境的破壞、教育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學生教育畸形發展等。因此,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開始關注生態建設問題,并且開始倡導保護生態環境、低碳生活等。那么,對教育界也要緊追時代發展,思考生態教育建設。體育源自人們的生活,因此,體育教育也致力于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融入到生態體育建設中去,以此來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探討生態體育課程建設視角下健身氣功課程的改革,并對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下健身氣功教學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進行了教學對比,以此來對比兩者的優劣性,以期通過實踐更好地改進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使其不斷完善,提高體育課程改革的可靠性。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將大部分精力用到學習上,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度不高,導致了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偏低,這種現象導致了我們培養出的學生無法達到社會的要求,對其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也產生不好的影響。在對照組的調查中,有只有42%的學生對于開課方式表示滿意,58%的學生對于教學的內容基本滿意,42%的學生對于教學方法滿意多數學生表示對于有些內容很難理解,只有36%的學生對于考核與評價標準滿意多數學生認為考核與評價標準不夠公平,51%的學生對于教學場地還算滿意。而在對實驗組的調查中,有87%以上的學生對于開課方式較為滿意并表示很喜歡這樣的開課方式,91%的學生對于教學的內容較為滿意并表示教學的內容較為新穎,95%的學生對于教學方法較為滿意并認為這樣的學習方法能更容易理解,84%的學生對于考核與評價標準較為滿意并認為這樣評價標準更加透明與合理,96%的學生對于教學場地較為滿意,總體來說對于實施效果不滿意的學生較少。因此,這可以足以說明大學生態體育課程建設視角下建身氣功課程改革成果較為有效,極為具有重要現實發展的意義。
2.3.1 健身氣功課程改革要注重班級授課制的重要性 對各學校來說,延續的大都是傳統形式的固定式班級授課法,而健身氣功課程是針對每一位學生開展的,在授課內容和授課進度,甚至授課時間等方面都可以達成一致,這樣一來,健身氣功課程的實施可以打破這一常規,采用班級授課制來同時教授許多學生,極大地節約了教學資源,同時解決了學校健身氣功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健身氣功課程初次實施的過程中難免遇到許多教學難題,因此為了達到最初的教學目標,就要對原有課程進行必要的調整,采用班級授課制來保證學生在以課的形式學習健身氣功的過程中對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而不是零散的知識。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身的引導作用,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主導權是自己,這樣就能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升,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達到鍛煉身心健康的作用。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所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斷調整授課進度,實現靈活教學的目標。
2.3.2 生態體育融入到健身氣功課程改革中可以適當采取選科分類制 對一門新型課程來說,不僅要大力推廣,使該課程順利實施,也要將課程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進行公共必修課的實施,在此基礎上可以將生態體育模式下的健身氣功課程進行精確分類,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進行進一步的選擇性學習,但是由于選修課程的自由性較大,班級人數及男女性別比例方面比較難以控制,容易形成不合理的班級結構,因此,我應適當對每個選修班級的人數及性別進行限制。選修課程的開展雖然是健身氣功課程的一種升華發展,但是,這就勢必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健身氣功方面的師資不足,人才緊張,那么選修課程就很難開展了。
在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逐漸認識到自然與人文是不可分離的。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大連外國語學院大學生態體育課程建設視角下健身氣功課程改革實施的良好效果,將通過相關課題的研究,致力于將生態體育以及健身氣功教育融入到大學體育教育中去,深刻研究現今的體育教育現狀,進而形成一種科學的生態體育教育改革思路,這樣不僅能讓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得到極大的傳播,也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出一批綜合素質能力優秀的人才,在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的同時促進我國體育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