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近日印發的《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浙江省將建設形成12個漁港經濟區,涉及寧波、舟山、臺州、溫州。未來這些漁港經濟區將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產值的產業規模,而其中衍生帶動的海洋體育產業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借著漁港經濟的東風,浙江省的海洋體育產業將如何乘風而起呢?浙江海洋大學教授、海洋體育經濟領域專家黃永良表示,近年浙江省的海洋體育與漁業經濟已廣泛結合,而打造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則更加夯實了政策性支持,“漁港經濟區的輻射面廣,其正面影響是跨領域的,尤其是體育產業——漁港拉動經濟的同時,由于商業聚合效應,帶動的潛在消費,呈現幾何式增長。”
以舟山為例,嵊泗、岱山、定海、普陀四區(縣)都位列計劃打造的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的名單內,除了自身的漁業屬性之外,已經開始布局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衍生出垂釣體驗中心、海上游樂、健身休閑度假、水上體育公園和“漁樂運動文化”特色創意街區等領域,推動各類產業集聚、各領域人流集聚和各種資源要素集聚,以經濟為媒,體育產業借漁業的“東風”,使之形成以漁港為源頭、體育旅游休閑觀光為發散的“集團作戰體系”,在海洋經濟“開疆拓土”。
國家級漁港區的建設還將帶動更多周邊領域,包括游艇、帆船、海釣艇銷售、維修,海釣類產品銷售,海洋運動俱樂部,海洋藝術品展示,海洋體育文化創意產品交流,帆船俱樂部等相關企業,都將在漁港區“筑巢引鳳”之下,積聚力量,蓄勢待發。特別是漁業與海釣業的強強聯合,讓“體育+”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海釣業是舟山的優勢,在打造漁港經濟區的大形勢下,通過產業融合對接,當地還將進一步深化做好體育+休閑的產業模式。”黃永良表示,良好的大環境將為當地特色體育產業注入更多發展活力。
實際上,自去年全國首張個人海釣證在舟山“誕生”,舟山海釣正規化、社會化運作之后,頗有些放體育“長線”,釣經濟“大魚”的意思。以舟山、寧波、溫州等地為主的幾家帶有“國家級”稱謂的海釣基地形勢大好。據相關測算,截止去年,全省海釣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或已達10億元以上,其帶動的綜合經濟效益,比例更是高達10倍以上。此外,由漁港為源頭,延伸、擴展海洋經濟的產業鏈,未來將“漁業經濟+海洋體育+休閑旅游”三位一體融合發展,衍生出包括水上摩托艇、帆船帆板、趣味海洋運動創意園等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