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娟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學生的就業,為各行各業輸送優秀的現代化人才,通常所說的職業素質主要包括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并且職業態度和職業理想是職業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某些職業學校一味地重視學生技能方面的培養,卻忽視了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這就使得職業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比較低,遠遠不能夠滿足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高標準要求,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在后續的教育工作中應該切實地加強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必有的工匠精神,從而為進入社會風險自我、實現個人價值奠定良好的基礎。
通常情況下,工匠精神并不僅僅是指個人的技術能力,而是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一種態度,核心的部分在于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使得工作達到需要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夠取得更為滿意的效果。工匠精神的表面意思是工匠在進行作品雕刻的時候,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實現盡善盡美的最終目標,為了達到理想的目標,那么工匠便會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因此“工匠”是職業精神的直接表達。現階段,隨著社會就業競爭的日益加劇,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工匠精神,這樣才能夠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在社會工作中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并且能夠很好地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針對我國職業學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現狀,職業學校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切實地提高職業學生的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包含技能培養和素質提高兩方面,并且職業教育還具有特定的教學規律性和豐富的內涵。通過切實地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就是實現職業教育根本目的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向社會輸送復合型人才的關鍵環節。當人們談論起工匠精神的內涵時,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德國機械、瑞士名表等,正是由于上述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專注于工匠精神的繼承,從而打造出聞名于世的名牌產品,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他們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并且重視對生產過程中先進技術的總結和優化,最終占領了世界的高端市場[1]。
雖然我國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但是在社會發展中,由于某些企業單純地重視經濟效益的追求,盲目地重視生產的規模和數量,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從而造成了我國工匠精神的流失,間接地對于職業學校的學校宗旨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地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價值觀念。因此,若想得到長足的發展,那么企業就不應該一味地注重生產的數量和規模。而是應該改變發展理念,引進國外先進的發展模式。立足于工匠精神,得到質的提升;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準確地協調好專業技能和育人之間的根本關系,并且在教授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要對學生職業道德和敬業態度的培養有所側重,尤其是要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這樣才能夠明顯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職業學生德才兼備,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2]。因此,職業學校要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辦學的主導思想,這也是進行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并傳承技術的歷史使命,如果想要工匠精神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那么就必須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
我國從制造大國成長為制造強國需要工匠精神,那么職業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肩負著民族振興的使命。目前,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了產品低劣的代名詞,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制造企業缺乏工匠精神,那么國人去國外瘋搶馬桶、購買奶粉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事實上,當初德國產品剛進入世界市場的時候,同樣被命名為德國制造,因為在世人眼中,德國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太多,隨后,德國制造企業開始注重產品的質量,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決心創造出國家的品牌,從而造就了德國現今在世界制造業中的聲望。因此,想要實現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人才是基礎,那么職業學校就必須注重工匠精神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待職業學校的學生工作后就能夠勤勤懇懇地醞釀我國的民族品牌[3]。
我國企業的發展需要工匠精神,企業的發展主要是靠職業學校輸送技能型人才,只有企業將生產做到至善至美的程度,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進而能夠搶占國際市場的份額,其實就是企業要想在如今競爭激烈的貿易體系中脫穎而出,那么就要在企業內部根植工匠精神,這也是立足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法寶,那么企業人才的工匠精神是要經過在職業學校的受教育過程才能形成的。應該注意的是:雖然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視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是以企業的財政損失為代價盲目地追求極端的產品質量,那么就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工匠精神值得大力提倡,但是要立足于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從而保證企業的產品質量、品牌效應都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職業學校在讓學生養成工匠精神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注意發揮工匠精神的經濟性。
職業學校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辦學質量,那么就需要準確地把控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同時去完善職業精神的教學舉措,讓職業精神融入到教學的日常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完全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并培養職業學生的職業精神,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4]。在職業學校教育的過程中,職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模式做出合理的改進,進一步地增強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掌握,這樣就能夠保證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擁有正確的職業態度,這對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那么職業教育就能夠為此提供廣闊的平臺,通過職業學校課程的合理設置,就能夠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專業技能的培育過程中,從而讓職業學生切身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內在含義,通過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全面地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一旦在專業課程中融入了工匠精神,那么就可以根據專業額顯著特點,來決定本專業需要何種類型的工匠精神,并為職業學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那么職業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工匠精神的巨大魅力,從而自覺地培養起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職業態度,進一步地體會到愛崗如家的實際意義。
在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職業學校應該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地向學生傳授工匠精神的內涵,從而使學生真生地領會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如果學生能夠在專業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切身體驗的話,就能夠領悟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時,職業學校的教師進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方式,從而讓師生一起融入工匠精神的警戒當中,教師身體力行地踐行工匠精神將會有助于教學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可以借鑒國外的學徒制度,通過教學實踐來增加足職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并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5]。
現階段,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數量相對較少,并且職業學校的老師很多都是來自于高校,這就造成了職業教師相對缺乏專業的實踐經驗和表達方式,因此,這就很難實現職業學校的既定目標。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存在著客觀的困難的,如果想要有效地緩解這種局面,那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要改變職業學校教師的來源,豐富教師招聘的途徑,最好是從學校招聘教師,因為他們通常都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強實踐能力,已經在長期的工作中養成了良好的工匠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作用,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培養下,還能夠學習到優良的工作作風;其次,就是要加強對老師的培訓工作,特別是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果教師要樹立為人師表的模范作用,那么就需要自絕地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從而展現出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這樣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從而對工匠精神有了全面的認識和學習,這樣猜呢能夠為職業學校學生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待他們踏入社會參加工作后,就能夠把工匠精神融入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
職業學校應該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將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融入到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使學生切實地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從而將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到新的高度,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培養大量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