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環
(唐山學院交通與車輛工程系,河北 唐山 063600)
根據李秉德教授《教學論》中關于教學方法分類,把中國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大類。第一類:“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第二類:“以直接感知為主”,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第三類:“以實際訓練為主”,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第四類:“以欣賞活動為主”例如陶冶法等。第五類:“以引導探究為主”,如發現法;探究法等。[1]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欲了,教學方法的改進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一種嶄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立體化教學法應運而生。具體何為立體化教學法,即這五種教學方法的穿插,合理融合,確實做到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從而自然而然的讓學生掌握知識,進而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立體化教學方法提出已經有些年頭了,可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可以模仿,隨之推廣。其中也說明一種教學方法到一種教學模式是需要經歷一個艱辛漫長的實踐過程的,而且本人認為立體化教學方法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的具體表現,不可能在一個科目上的立體化方式可以完全照搬到另一個科目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它必須結合自己科目的特點,結合自己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具體的立體化方法,從而完美的實現我們的教學的三維目標。下面以汽車運用為例,闡述一下以這五類教學法為基礎衍生出來的立體化教學法的應用情況,希望對類似科目有所啟迪。
第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法是基礎。以語言作為媒介的信息傳遞,是人類特有的交流方式,也是純理論教學環節中最基礎,最根本,最有效,最不可缺少的環節。眾所周知,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所謂茶壺型人物是做不好教師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對教師的語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平面化的語言交流方式必須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立體化的交流方式,既要做到知識的上下貫通,左右逢源,又要做到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更要能激起學生主動的學習的動力,讓學生沉浸其中,跟著教師的步伐,一步步前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好以下三項工作:(1)充分的備課。要盡可能全面的搜集與待講內容相關的內容,特別是一些前沿的知識;(2)巧用課堂語言。沒有人會喜歡單調的語言表達,沒有人會喜歡毫無激情的課堂,而且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些專注力有待提高的學生們,因此我們應根據課程內容,適時的調整自己的音量,說話的語氣,語調,并不時運用提問、設問、反問等表達方式,借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以感知為主的教學法是有力補充。以感知為主的教學法包括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直接感知指的是自己動手參與的實驗實訓等,同學通過直接接觸到實體,并操作其工作,進而熟悉其結構,原理或運動特征等等;間接感知指的是通過參觀或演示的方式,獲得知識。針對不同的內容,從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講到汽車運用的動力性時,就可以把學生帶到駕駛場地,讓他們親自體會0.8L的QQ,1.6L的桑塔納和2.4L的別克的不同駕駛感受,從而對汽車動力性有個大致的了解,進而帶到實驗室,通過五輪儀測定不同車輛的最高車速,加速性能等等,從而把理論知識進一步砸實,把實驗儀器,實驗方法自然的記在心里。在講到車輛制動性時,便采用演示法,搜集有關制動性的案例,比如八達嶺地區車輛的制動問題造成的車禍,比如北京一個即將退伍的士兵之死等等,通過活生生的示例,讓同學們明確車輛制動性對車輛的重要性,理解在制動性的問題上1cm就會是另外一個結局,從而培養學生們嚴謹的工作學習習慣。這種寓教于情,寓教于理的教學理念,也是現代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鮮明體現。
第三,以引導探究為目的的教學方法是升華。俗話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魚,教師教學生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不用再教,學生可以自己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并升華知識。教師僅僅充當學生走不穩,找不準路時的臨時性拐杖,是幫助學生鍛煉肌肉的教練員,一旦學生們腿腳結實了,步伐堅實了,教師就要果斷的放手。即把學生引入我們設置的知識圈中,點燃他們求知的欲望之火,讓他們在自己興趣的驅動下不斷的去探究,去發現,從而實現知識最終的升華。
因此立體化教學方法三步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缺一不可,只有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