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蓮
(山東工程技師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5月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匠心筑夢》,顯示出培育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需要;是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需要;是消費者個性化消費和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勞動者職業生涯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而與之相適應的是職業教育要對接經濟發展構建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職業教育內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同時,在教育領域中,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成為研究的熱點。雖然學界對工匠精神內涵范疇的理解各抒己見,看似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是學者對工匠精神的屬性有著同質化的認知。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不僅是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集中體現,還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在行為上主要表現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深入解讀,可以進一步厘清我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為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指明方向。
工匠精神的內涵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深入解讀。一是“匠心”。所謂“匠心”,是指從業者對所從事職業的高度認同,有安于做一名“工匠”的意愿,這是工匠精神的基礎。職業認同一般是指個體在心理上對于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意義、價值等的贊同或認可,關系著個體生產勞動觀念的確立和對從事職業的忠誠度?!墩撜Z》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業是最高境界,是最好的職業導師,也是最能夠激發人類工作熱情、奉獻激情、創新靈感的境界。二是“匠術”。 所謂“匠術”,是指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是基于技術、技能運用所追求的合理、科學的技巧,廣義上屬于工匠情商的范疇,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工匠精神是通過具體的造物或服務過程進行體現的,所以,在造物或服務過程的精高超技藝、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直接外在表現。技藝精湛的魯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三是“匠德”。所謂“匠德”,是對職業的專注,敬業而有為,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工匠來自于生產與服務的第一線,是腳踏大地的技術技能勞動者,唯有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洞悉客戶需求、掌握生產技藝,遵守生產規律,才能提供優質的產品。工匠永不滿足,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也才能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提升產品與服務人性化的程度。[1]
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工作在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使命和傳承技術技能和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應該義無反顧地擔起培養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在辦學理念、目標定位、專業建設、培養體系、校園文化、產教融合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推進改革、強化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職業院校在培養技能人才的實踐中,必須強調工匠精神,將其內化在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
一是職業院校要完善工匠精神的辦學理念,以德為先、重視技藝,將職業精神的傳播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專業建設、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如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除了傳授理論知識,還應兼顧專業和職業特點,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專業教學的目標、過程和評價之中,在日?;顒又袌猿峙囵B學生做事認真、嚴謹、負責的態度。
二是要營造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第二課堂,把工匠精神培育植根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中,通過開展一系列關注細節、敬業嚴謹、淡泊名利等主題校園活動,弘揚工匠文化,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認識、理解和踐行工匠精神。
三是除教學之外,工匠精神還體現在職業院校各職能部門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質量上,如教學一線以外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務、以及和教學輔助部門,切實提高這些部門人員的素質和工作質量,可以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感,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之中。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要培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蘊,將職業精神、人文素養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在人文教育上,要不斷強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敬業精神;在日常教學管理活動中,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在班級活動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弘揚工匠精神的主題班會,觀看弘揚工匠精神的紀錄片、宣傳片,并邀請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和技術能手走進課堂,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精于細節、嚴謹專注的工匠精神;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有關愛崗敬業、職業規劃的活動,并利用實訓課、頂崗實習、技能大賽等活動讓學生深入體會和踐行工匠精神。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內心,進而轉化為未來職業素養和精神。
工匠精神是勤奮勤勉和創新創造的融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離不開創新精神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職業教育在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融入創新的元素和基因,才能引導學生建立起創新思維的習慣和程序。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運用創新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能力的機會,通過組織科技小組、智力競賽、創新大賽與專題講座,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和方法,努力鉆研新方法、新技術并勇于探索和嘗試。再者,運用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培養創造力、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只有將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有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才能有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效提高我國企業整體的產品質量和效益。
開展校企合作,加強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搭建專業學習、生產實踐、崗位實習的服務平臺,推動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谡鎸嵉墓ぷ鳝h境、工作流程和操作規則下的企業實習實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責任。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感受企業文化,認識工匠精神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職業精神的形成。充分運用實訓實習,讓學生了解整個產業的生產工藝和產品性能,了解產品的發展趨勢,從中體會技術技能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讓學生樹立熱愛職業、勤奮努力、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職業院校承擔培養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必須將人才培養的內涵進行深化。今后,關于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可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融入工匠精神的專業與課程評價標準;第二,企業的工匠精神在學校才培養過程中的應用;第三,人文精神與工匠精神相結合的教育文化內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