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帆 權海善
(延邊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1],老年患者[2]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增多[3],導致老年護理需求顯著增加。按照國際標準,3名失能老人需配備1名護理人員,而國內注冊護士[4]的人力資源遠遠不能滿足老年護理的服務需求,造成供需矛盾嚴峻。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為護生)是從事老年護理服務的第二梯隊,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將極大地影響老年護理的質量。本文旨在了解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現狀,明確影響因素,為提高護理意愿提供資料。
近年來,諸多文獻在報道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情況。楊麗峰等研究顯示[5-6],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處于中等水平,則馮玉[7]的研究結果提示,護生的老年護理的意愿并不高,這可能與研究對象不同所致。楊麗峰研究對象為本科護生,則馮玉選擇大專護生,不同人群的學歷、認知層次不同而對老年護理事業發展前景的客觀認識有所差異。也有研究顯示[8],護生在學習老年護理相關知識雖然呈樂觀、積極的態度,然而從事老年護理相關職業持觀望態度。多數護生不愿意參與老年護理工作,對老年護理呈消極態度,更愿意護理成年人與未成年人[9-10]。
在傳統的職業性別觀念中,護士給大眾以救死扶傷的提燈女神形象,在傳統的社會分工方面以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為主,女性照護老人與孩子。因此,護士這一職業通常被認為是女性專屬職業。雖然當前的勞動市場給予男性護士以較高的崗位與收入,但男性護生對老年護理并不持積極心態[11]。在護理工作中所產生的職業性別隔離是男性護生對老年護理意愿消極的主要因素。男性護士在護理工作中不被大眾所認同,甚至普遍被認為是女性化的一種表現,這種人格上的歧視極大地打擊男性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12-13]。針對傳統觀念的偏見,男護士很難從熟練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轉變。這需要社會和國家方面大力宣傳男性護士加入護理行業的優勢,以及在職業分工方面制定相關制度保護男性護士,以減少在老年護理工作中的障礙。
2.2.1 學歷與入學第一志愿對老年護理意愿的影響
相對??坪椭袑5淖o生,本科護生能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個人理想和社會需要統一于自我實現中[14]。這說明學歷越高的護生越能在發展的角度看老年護理事業,利他行為越強烈,易接納新事物、新思想,可以主動采納優秀人士的經驗,對自己的職業期望及素養要求較高[15]。護生的學歷情況與老年護理意愿呈正相關關系,本科護生比??坪椭袑5淖o生在專業課方面有更深入的學習,對護理專業的各個領域的了解也比專科和中專護生更為廣泛,對老年護理事業有更為客觀的認識。因本科護生有社區護理課程,所以有更多機會到老年護理機構見習,接觸到有更多老年人的工作環境,對老年護理意愿有積極的作用。
同時入學第一志愿的護生比非第一志愿的護生對本專業的認同度高,認為自己適合護理領域的工作,在該領域內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有明確的目標和職業規劃,并相信自己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相應的成就。護生入學是第一志愿與護生對護理行業有熱情和對老年護理意愿有正相關關系[16],第一志愿入學的護生在學習專業課時表現的更有興趣了解相關內容,課后護生有自主研究相關專業知識的動力,從而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護理專業,有信心勝任護理相關崗位,認為護理不同的患者只是研究的專業方向不同,老年護理也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科,可以更客觀的對待老年護理事業。
2.2.2 老年護理知識水平
據調查[17],老年護理知識水平越高的護士和護生對老年護理事業的意愿越高,并且相對護士來說護生更容易接受系統的老年護理知識。臨床護士在工作中通常只側重常見疾病的護理技術,不能主動系統的掌握老年護理理念,對職業認識有所局限,不能做出客觀評價,因此產生職業倦怠[18]并且不易于糾正。但在學校就讀的護生年齡小、可塑性強,只要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護生的職業素養和擇業觀的培養,正確引導并介紹老年護理的前景,護生對老年護理的意愿將會有明顯改善。老年護理知識的局限導致護生對老年患者的態度冷淡并產生老年歧視現象,限制護生的老年護理擇業意向。
2.2.3 護生的實習環境
護生的最后學習階段是在臨床面對真正的患者,這也是從學習角色轉變為臨床護士角色的過渡階段。實習環境包括帶教老師的榜樣作用和技能操作,優良的實習環境決定護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態度、工作信心以及問題解決能力[19]。無論在綜合醫院還是在老年護理機構實習都會面對一系列的老年患者,在此過程中帶教老師對待老年患者的態度和在工作中的技能操作將影響護生對老年護理工作的態度,帶教老師起到好的榜樣作用將會給護生以職業的歸屬感、工作中的成就感以及意識到老年護理工作的重要性,進而增強護生選擇老年護理職業的目標性。
2.3.1 與老年人同居經驗
相關文獻顯示[20],護生有著與老年人共同生活經歷與護生的老年護理工作意愿呈正相關。護生在中國“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觀念以及對家中的老人所產生的尊重心理的影響下,護生在與老年人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了解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官能力下降所導致的無措感,離退后社會角色的缺失感以及空巢老人的孤獨感,都會導致老人出現自言自語、話多、依賴子女和強勢的情況,因此與老年人同住過的護生對老年人所出現與年輕人的代溝現象并不是厭煩情緒而更多的是理解和關心。這樣的情緒可以促進護生對老年護理有積極的認識,并且對老年護理有更多的職業認同感。
2.3.2 照護老年人的經驗
參加過老年護理技能培訓以及在家中照護過老年人的護生對老年護理意愿呈積極態度,沒有照護老年人經歷的護生認為與患者溝通有代溝[21],并因老年患者的病情難以完全康復,在長期護理老年人過程中會產生消極心態。照護過老年人的護生對老年護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角度理解老年人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以及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正確認識人在老化過程中面臨的機體變化、社會角色缺失和心理適應不良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激發出對老年人的同情心,并賦予老年護理工作更高的職業價值以及增強護生從事老年護理事業的動機。
掌握良好的與老年患者溝通技能可以轉變護生對老年人的偏見,促進老年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的同時提高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22]。護生熟練地運用微笑、點頭、注視和握手等肢體語言以及用易理解的話語向老年患者傳達相應的健康教育和具體的措施,并且受到老年患者所表示的認可和理解,老年患者所反饋出積極正向的信息以及表現出對護生工作的肯定時,護生對老年護理工作會呈現積極正向的態度。護生與老年患者達成有效溝通形成護患雙方的相互認同,鞏固了護生的操作質量和護患關系,產生了一種“輸出-反饋”的良性循環,使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有所提高。
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取決于對工作的態度[23]。護生認為工作待遇差、壓力大、晉級困難、繼續教育機會渺茫、社會地位低、付出與回報不成比[24],將產生職業倦怠感和離職的意愿[25],從而導致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降低。我國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經正式批準護理專業成為Ⅰ級學科[26],從而奠定了老年護理的地位,中國衛生部于2010年2月5日發布《關于改進公立醫院服務管理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若干意見》中要求規范臨床護理服務,加強整體護理質量[27]。在國家的要求下以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老年護理成為護理事業的關鍵環節,要保證老年人得到優質護理就需要更多的老年護理人才充實到老年護理事業的隊伍中。在此大環境下,護生在老年護理領域中有良好的就業前景,這樣的形勢下,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將有積極作用。
移情是護生深入老年患者的主觀世界,了解患者內心感受的能力。移情能力的高低表現出護生的利他觀念的強弱[28],在老年護理方面表現出對老年患者同情心和責任心的強弱,進而影響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護生的移情能力與對老年護理意愿呈正相關,如護生在養老院等老年機構的見習中培養對患者的移情能力,則自愿幫助老年人的利他欲望更強烈,對老年護理事業的認同度則越高。護生的移情能力不僅是在教學過程中易培養,而且在與老年人交流的實踐過程中也易提升移情能力。良好的移情能力可以提升與老年患者的溝通質量,固定護生的職業選擇方向。
護生的老化焦慮水平是護生對自身衰老的一種反應,這種水平體現出護生對老化過程是否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及對機體老化是否有系統的認識,進而影響護生對護理老年患者的意愿[29]。護生的老化焦慮水平與老年護理意愿呈負相關,護生的老化焦慮水平越高則對老年護理意愿越低。當護生通過與老年患者的接觸和老化理論及經驗的積累,認識到人體老化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有其相應的意義,老化不是個人價值貶值而是經驗的積淀,是另一種升華,從而緩解護生的老化焦慮。則對該工作有更多積極的認識,賦予老年護理事業更多的任務價值。
近年來,護生的老年護理意愿受到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正逐步完善。但提高護生對老年護理意愿的措施方面仍亟待研究。對以上已公認的影響因素可以采取針對性干預,這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制定晉升條件、進修資格、人員比例等相關舉措,以提高護生對老年護理的意愿,進而保障老年人在晚年得到優質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