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盈盈
(舟山婦幼保健院婦保科,浙江 舟山 316000)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謝正常或有潛在糖耐量減退、妊娠期才首次出現或確診的糖尿病[1]。近年來,GDM的發生率逐年增加,雖然GDM患者糖代謝在產后大多數能恢復正常,但增加了2型糖尿病發病的風險。同時,GDM孕婦的臨床經過復雜,可能會引起子代的不良結局,因而GDM應該給予重視[2]。有文獻指出,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早期血糖水平升高是GDM的危險因素[3]。本研究探討GDM不同孕前體重指數(BMI)與母嬰結局的關系,以期提供孕期體重管理的相關依據。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產科分娩并經產前門診常規檢查確診為GDM的194例初孕婦的臨床資料,孕婦年齡22~42歲,平均30.9±8.7歲,孕周37~41周,平均38.7±2.8周。納入標準:1)經糖耐量試驗確診為GDM且臨床資料完整;2)超聲和產前檢查均顯示為單胎、頭位;3)骨盆和雙頂徑等徑線均在正常范圍內;4)心、肝、腎功能均正常;5)無精神障礙、人格障礙、智力障礙、腦損傷等疾病;6)無糖尿病和高血壓家族史。入組的孕婦按照孕前BMI指數分3組:57例BMI<18.5kg/m2者為輕體質組,87例18.5~23.9 kg/m2者為正常組,50例孕前BMI≥24 kg/m2者為超重肥胖組。
1.2GDM診斷標準參照2014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與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妊娠合并糖尿病協作組制訂的《妊娠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4],檢查方法采用糖耐量試驗,在妊娠24~28周做75g葡萄糖負荷試驗,分別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h、2h的靜脈血,診斷標準:空腹超過5.1mmol/L,服糖后1h、2h超過10.0、8.5mmol/L,診斷為GDM。新生兒體重≥4000g定義為巨大兒,新生兒體重≤2500g定義為低體重兒。
1.3觀察指標妊娠結局:產程、分娩方式、產后并發癥、新生兒體重及有無發生新生兒窒息、出生缺陷、巨大兒、低體重兒等。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多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資料孕前不同BMI指數孕婦的平均年齡、平均孕周和文化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孕前不同BMI指數孕婦一般資料的比較
2.2孕前不同BMI指數的孕婦結局產程異常率、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在孕前不同BMI指數孕婦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超肥胖組最高;而輕體質組與正常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7,P>0.05);見表2。

表2 孕前不同BMI指數對孕婦的影響
注:*與超重肥胖組比較,P<0.05;下同。
2.3孕前不同BMI指數對新生兒的影響新生兒體重、巨大兒比例和新生兒窒息率在不同BMI指數孕婦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低體重兒和出生缺陷在3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超重肥胖組新生兒體重、巨大兒及新生兒窒息比例均高于輕體質組和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孕前不同BMI指數對新生兒的影響
胎兒能量的主要來源是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取葡萄糖。在妊娠早、中期,隨著孕周的增加,胎兒從母體獲取葡萄糖增加;孕期腎血漿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均增加,但腎小管對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應增加,導致部分孕婦排糖量增加;再加上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了母體對葡萄糖的利用。因而,空腹時孕婦清除葡萄糖能力較非孕期增強。而到妊娠中、晚期,孕婦體內抗胰島素樣物質增加,如胎盤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質醇和胎盤胰島素酶等,使孕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隨孕周增加而下降。而為了維持正常糖代謝水平,胰島素需求量必須相應增加。對于胰島素分泌受限的孕婦,妊娠期不能代償這一生理變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現GDM[5]。
BMI指數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也是與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的指標,反映了人體的營養狀況和基礎營養條件[6]。對于GDM,多項研究表明孕前BMI指數越高,發生GDM的風險越大,且孕前高BMI指數對非糖尿病的妊娠婦女也會產生不良的妊娠結局[7]。但高BMI指數對于GDM孕婦的妊娠結局影響目前暫無統一的結論。本研究對GDM不同孕前體重指數對母嬰結局關系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孕前BMI≥24 kg/m2的孕婦發生產程異常和產后出血的比例明顯高于BMI為18.5~23.9 kg/m2的正常組,且新生兒體重偏大、巨大兒比例和剖宮產率均高于正常組,提示高BMI指數對于GDM孕婦也會產生不良的圍產結局,同時增加剖宮產。研究顯示肥胖的GDM孕婦胰島素抵抗程度較正常體重的GDM孕婦嚴重,控制血糖難度也大于正常體重的GDM孕婦嚴重,過量的營養供給使得胎兒吸收增多,體重相應增加,進而增加巨大兒的發生率,再加上肥胖的GDM孕婦盆腔內脂肪的堆積,縮小了可利用的空間,易引起胎頭入盆完或頭盆不稱,影響產程的進展,產婦宮縮乏力,使得順產困難,增加了剖宮產率[8-9]。也有研究指出,肥胖增加了胎兒發生窘迫的幾率,進一步增加剖宮產率,同時也增加了新生兒的窒息率[10]。本研究結果發現孕前BMI≥24 kg/m2的孕婦新生兒窒息率明顯高于BMI為18.5~23.9 kg/m2的正常組,與研究報道相符[10]。
綜上所述,GDM不同孕前體重指數與母嬰結局有關,孕前肥胖或超重明顯增加了產程異常率、剖宮產率、巨大兒發生率和新生兒窒息率,控制孕前體重指數在正常范圍內對于改善母嬰結局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論的推廣,具體GDM不同孕前體重指數與母嬰結局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