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崇,楊 鑫,鄧文英
(江蘇龍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22)
鄒區鎮隸屬于常州市鐘樓區,屬于典型的江南河網地區,北枕京杭運河,東連新運河,南通滆湖,鎮域內水系發達,河道交錯縱橫,池塘、坑塘星羅棋布。近年來,鄒區鎮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水環境污染形勢仍未扭轉,治理任務依然艱巨。為全面了解鄒區鎮內河流水環境質量現狀,筆者對鄒區鎮主要河道水質進行了采樣監測,以期為鄒區鎮水環境整治工程提供依據。
鄒區鎮境內共有大小河道30余條,其中跨鄉鎮級河道4條、鎮級河道13條、村級河道17條。南北向主要河道扁擔河將鄒區鎮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扁擔河以東區域以岳溪河為主線,沿程有禮河、岳西河、岳津河等多條匯入匯出河流;扁擔河以西區域以卜泰河為主線,該片區河流由于人工開挖,多規則地以縱橫交錯的方式呈現。鄒區鎮內尤其是扁擔河以西片區開發利用較少,農村池塘、坑塘星羅棋布。
根據鄒區鎮水系分布特征,2016年3月30-31日、5月10日對鎮內29條河流、103個斷面水質進行了采樣監測,鄒區鎮水系分布及斷面設置如圖1所示。
對鄒區鎮103個水質現狀監測點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各監測點位所屬水質類別,經統計,在本次103個水質監測點位中,優良水質(即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僅5個,占4.9%;而劣Ⅴ類斷面達56個,占54.4%。29條監測河流中,僅10條滿足功能區水質要求,達標率僅34.5%;在19條不達標河流中,16條為劣Ⅴ類水質,占84.1%。

圖1 鄒區鎮水系分布及監測斷面設置圖
2.2.1水質空間差異明顯
經分析扁擔河為界的鄒區鎮東、西片區各現狀監測點位水質類別,東片區水質明顯較西片區差,東片區42個監測點位中,達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14.3%,無優于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而在西片區61個監測點位中,Ⅳ類水質標準的接近一半,占45.9%,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的點位占8.2%。依據河流污染評價方法,對監測的29條河流進行定性評價,29條河流中16條為重度污染,其中東片區9條河流均為重度污染;而西片區20條河流重度污染河流僅占40.0%。總體來看,西片區水質明顯優于東片區。
2.2.2各行政村水質存在差異
綜合各行政村水質監測數據,通過單因子指數法得到各行政村河流水質CODMn(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污染指數。統計結果表明,河流水質污染指數較大的行政村集中在鄒區鎮東部,主要為龍潭村、鄒區村和安基村,尤其氨氮污染指數明顯較高,均在10以上,村內水質較差;琵琶墩村、泰村、杏塘村、于家村各水質污染指數小于1,均集中在西片區,4個行政村內總體水質相對較好;其余行政村水質均出現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氨氮、總磷污染較為普遍。
2.2.3氨氮、總磷為主要污染因子
分析103個水質監測點位CODMn、氨氮、總磷超標率及超標倍數,鄒區鎮主要水質污染因子為氨氮和總磷,三大水質因子超標率明顯不同,CODMn超標率明顯少于氨氮和總磷。超標倍數呈現同樣特點,氨氮、總磷最大超標倍數分別達29.73、14.67,CODMn最大超標倍數僅為1.56。
結合現場調研及監測河道開展水質沿程分析,扁擔河以東河道大多存在水質突變點,西部河道水質突變處主要集中在卜泰河、立新大溝,主要河道水質突變原因包括工業、生活污水直流入河、畜禽養殖污染、河道淤積等。鄒區鎮主要河道水質突變情況如表1所示,其沿程水質變化趨勢分別如圖2~圖7所示。

表1 鄒區鎮主要河道水質突變情況

圖2 岳溪河沿程水質變化趨勢

圖3 岳津河沿程水質變化趨勢

圖4 湯家浜沿程水質變化趨勢

圖5 安基浜沿程水質變化趨勢

圖6 卜泰河沿程水質變化趨勢

圖7 立新大溝沿程水質變化趨勢
污水處理率低是鄒區鎮河道水質較差的直接原因。鄒區鎮屬于城郊結合部,基礎設施薄弱,僅鎮區有污水管網覆蓋,并且受建設資金及拆遷等因素的影響,污水接管率較低。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較大,鎮域范圍內禽養殖、水產養殖分布范圍廣而散。
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鎮域河流不斷受到各類建設及人類活動的破壞和侵占,人為設障及擅自改造河道現象增多,部分河段被填堵或被垃圾覆蓋,過水管涵阻塞嚴重,湯家浜、岳津河等河道內停泊的船只嚴重影響了河道通暢,使得河道流速較小,水體交換能力減弱,水質變差。此外,部分水系溝通、換水等重點工程由于工程量大、資金不足等原因,工程進度相對滯后。
由于入河污染物在底泥中的不斷積累以及長期以來疏浚的不徹底,岳津河、安基浜等主要河道底泥淤積嚴重,內源污染問題不斷凸顯。夏秋季由于溫度較高,能夠促進底泥中的氮、磷釋放,主要河道黑臭時常出現,嚴重影響居民的生產生活[1]。
鄒區鎮河道水質總體不容樂觀,以扁擔河為界東西片區水質差異明顯,東片區水質明顯差于西片區。為落實國家、省、市“水十條”相關要求,必須結合現狀監測結果,以氨氮、總磷控制為重點,以河道水質突變點為切入點,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目前,實施污染物源頭控制、引水調水、底泥疏浚和生態修復是進行水環境整治的主要手段[2]。筆者建議鄒區鎮通過加強工業污染源整治及監管、控制農業面源、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體自凈功能、安裝推流系統等措施,進一步提升區域水環境質量,努力將鄒區鎮打造成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水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