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芳
(鎮江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 鎮江 212000)
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效開展,離不開監測技術與方法的支持,這是保障土壤環境監測科學性及其結果客觀性的基本條件。通過土壤環境監測,人們能夠全面且準確地把握土壤環境真實狀況,提升土壤監管成效,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打下良好的基礎。
土壤污染物類型豐富,包括無機物、有機物、農藥、放射性物質以及寄生蟲等,其中重金屬與酸等屬于無機物,殺蟲劑、除草劑等屬于農藥。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獸藥、抗生素等污染物也在土壤中被發現,這些新型污染物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當前科學技術條件下,人們主要通過異位測定和原位測定來對土壤污染物進行檢測。異位測定就是在采樣后通過實驗室測定方法進行檢測,常用的方法有光學分析法、儀器聯用法以及化學分析方法等,其主要適用于土壤中的無機物檢測。色譜分析法、色譜-質譜聯用法則比較適用于土壤中的有機物檢測。而原位測定也就是通過現場測定來實現,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法、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法等是常用的方法。
中國土壤環境監測是依據國家標準與環保行業標準開展的,目前主要有23個無機物監測方法、17個有機物監測方法、3個放射性監測方法以及8個理化指標方法中,其包含的具體方法如表1所示。
土壤環境監測方法與技術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質量與效率。當前,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表1 土壤環境監測方法分類
該技術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項綜合性技術,遙感技術實現了地理信息技術與全球定位系統的有機融合,能夠與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協調作用,將多項科學技術緊密融合起來,包括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以及空間技術等,在高密度、多學科的集成狀態下,采集、處理、管理、傳播并應用空間信息,從而滿足土壤環境監測對數據信息的實際應用需求?;谶b感技術,人們可全面把握土壤環境整體情況,以便采取可行的措施來解決問題,提升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成效[1]。
現代生物技術主要是通過生物傳感器、核酸探針以及新的指示生物等的協調運用,建立一種土壤環境監測與評價的方法,其在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隨著生物傳感器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人們能夠對生物活性物質進行準確識別,其操作便捷程度高,測定速度較快,基于該項技術通過基因工程來開展生物治理,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物理化學技術能夠滿足土壤中化學物質的監測需求,并基于此開展科學化治理。在土壤污染監測工作中,其通過電感耦合技術、激光溶蝕技術以及氰化物反應等技術來實現,可以準確獲取土壤環境監測數據,有效解決土壤環境污染問題,為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方法支持。
就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監測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包括監測制度與評價體系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這就導致我國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給土壤環境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極易出現土壤環境污染問題。很多情況下,土壤環境監測方案制定的科學性不足,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有效落實,導致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實效性不足,甚至會影響土壤環境監測的科學性,無法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精準可靠的數據支持。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更具復雜性與特殊性,當前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缺乏高素質的人才支持,導致其無法嚴格且高效地落實。土壤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嚴重不足,相關人才培養不到位,導致部分土壤環境監測人員的專業素質與綜合技能無法滿足土壤環境監測崗位需求,這就勢必會影響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質量[2]。與此同時,土壤環境監測部門在先進人才引進方面的工作不到位,部分情況下一味節約經濟成本,并未建立現代化的人才引進機制,并未在土壤環境監測設備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先進土壤環境監測設備與儀器不足,也會影響土壤環境監測效率。
當前,在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不到位,很多技術在深度與廣度上存在嚴重不足,有待深入探索。很多儀器設備的先進性不足,甚至存在質量問題,導致土壤環境監測設備的應用價值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無法得到有效發揮,這就勢必會影響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效果。
在土壤環境監測現行標準中,監測污染物數量存在不足,種類不夠豐富,當前我國很多生產、使用與排放的化學品與特征污染物并未涵蓋,嚴重影響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質量。就實際情況來看,特征污染物類型明確,石油烴類、毒殺酚、滅蟻靈等均屬于污染物,相關土壤環境監測標準雖然明確規定了這些污染物,但相關監測方法并不完善,導致此類指導值在技術方面的執行難度較大,土壤環境監測的成效較低。與此同時,現行標準中污染物監測數量不足,加大了監測因子的確定難度,尤其是企業用地類型豐富,污染源類型不單一,往往會涉及化學品與生產加工污染物等,而現行標準中監測污染物種類不夠豐富,無法包含實際污染場地中所有污染物類型,導致土壤環境污染控制不到位。
為全面提高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成效,人們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建立健全土壤環境監測機制,制定科學且可行的土壤環境監測方案,并將其嚴格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增進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以確保土壤環境監測的精準性與可靠性。也就是說,要就土壤環境監測制度加以完善,細化土壤環境監測內容,及時準確地公布土壤環境監測結果,為后續土壤環境監測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為數據共享提高便利,從而嚴格落實土壤環境污染治理,為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創造條件。在建立健全土壤環境監測機制的基礎上,要將土壤環境監測方案加以規范落實,以有效應對土壤環境監測問題,提升土壤環境監測質量。
在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要加大資金支持,為人才與設備引進提供可靠支持,以從整體上推進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效開展。也就是說,要全面把握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現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土壤環境監測相關部門要將土壤環境監測資金嚴格落實到位,并適當加大資金投入,以便加強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引進,加強現代化土壤環境監測設備與儀器的配備,從而為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與設備支持,切實改善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效率。
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人們要科學應用現代土壤環境監測技術,在信息時代下,基于網絡技術構建土壤環境監測網絡體系,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來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動態化的土壤環境監測,全面把握土壤環境狀態,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土壤環境污染問題,并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3]。在應用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過程中,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土壤環境污染快速反應體系,完善預警機制與應急體系,從而降低意外土壤環境污染事故給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通過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大力應用,人們能夠全面把握土壤環境污染具體情況,獲取相關數據并據此開展綜合分析,采取可行的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措施,從而降低土壤環境污染,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
針對現行土壤環境監測標準中污染物數量不足的問題,人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標準方法頂層設計,對土壤環境污染物控制種類進行合理增加,這樣可以提高土壤環境監測成效,切實改善土壤環境。具體來說,在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要明確土壤環境監測標準方法頂層設計的重要性,細化其中各項內容,將標準方法體系規劃與發展提升到頂層設計中的重要地位,確保土壤環境監測標準方法得以規范化、系統化。為了實現土壤環境監測標準方法的頂層設計,人們要明確標準方法與技術規范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充分發揮土壤環境監測標準方法價值的基礎上,尊重土壤環境監測數據的連續性,融入現代、高效且便捷程度高的土壤環境監測方法,以不斷完善土壤環境監測標準分析方法,為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支持。
隨著污染物控制種類的增加,人們要結合土壤類型具體參考相關污染物控制標準。農田塊地一般參考與土壤有關的農作物殘留標準,明確其控制污染物類型;而企業用地方面,一般需要調查企業歷史,將與企業生產密切相關且對人體健康與土壤環境存在較大影響的特征污染因子篩選出來,在考慮化合物特性的基礎上,開展風險分析,獲得相關數據信息,明確目標污染物,進一步建立污染物標準測試方法,合理增加污染物控制種類,從而完善土壤環境監測標準方法頂層設計。其中,化合物特性主要包括反應降解、土壤吸附性以及揮發性等。
為推進整個社會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人們要高度重視土壤環境監測工作,基于土壤環境監測現狀,采取科學的土壤環境監測方法,建立健全土壤環境監測機制,引進素質高、能力強的先進人才,加大土壤環境監測研究力度,科學控制土壤環境污染,從而全面提高土壤環境監測效率,從整體上推動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