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亞東,豆康健,李 力,王克儉
(中原工學院,鄭州 450007)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了城市道路建設爆發性增長。“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5.6 m2,較2010年同比增長18.2%[1]。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是城市道路工程主要的路面形式,路面工程生命周期過程中排放的SO2、NO2和PM10等,進入呼吸系統時刺激呼吸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長期吸入吸附在顆粒物上的SO2,可促使肺組織發生纖維性病變,導致肺氣腫、支氣管哮喘[2]。
當前,關于人體健康損害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環境毒理學領域,建筑、化工、煤礦行業健康損害研究評價體系已經開展[3-5]。道路工程人體健康損害評價研究較少,基礎數據地域性差異大,難以為多數研究者借鑒。
本文依據LCA理論,采用定額法、SimaPro軟件定量評價路面工程生命周期中的環境污染排放,分析其對人體健康損害的社會支付意愿值,結合鄭州市工程實例,針對性地提出改善的建議和方法。
本文將路面工程中的基層和面層作為一個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進行研究,分為原材料生產、建造、養護拆除三個階段,對各階段中產生的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損害做評價。廢棄物資源的重復利用、日常維護產生的能耗和排放不在研究范圍之內。
道路幾何尺寸指道路的長度、寬度和行車道數,反映道路實際的規模,在施工機械設備配合使用、原材料組成分析等方面,匹配相應的實際工程項目規格和規模進行數值模擬。依據實例項目情況規定鋪筑長度1 km、寬3.75 m路面結構為5 cm AC-16+8 cm AC-25面層+34 cm基層+18 cm底基層為1功能單位,路面結構如圖1所示。道路翻修方案是將原有瀝青路面銑刨,并重新鋪筑新的瀝青面層。路面養護方案為銑刨5 cmAC-16面層,并重新鋪筑,道路拆除時舊路基、路面全部刨除,日常維護、廢棄材料再生技術、新路面鋪筑不在考慮范圍內。

圖1 道路結構
清單分析是生命周期評價的重要環節,為實現研究目的對所需數據的收集,本研究材料生命周期時效清單數據采用狄向華、丁寧、劉夏璐、徐小寧、歐洲瀝青協會和SimaPro軟件數據庫等,經計算得出非金屬資源開采、化石能源供應、電力能源模塊、瀝青、水泥、砂子、不同粒徑規格碎石、柴油的研究數據,為下文軟件模擬、人體健康損害評價提供定量化數據支持[6-10]。
依據目標和范圍,確定影響類型并進行定義,將清單分析中的污染物排放劃分到相應影響類型中,并應用評估工具將污染物潛在的影響進行分析,量化成相同形態或單位比較。本文研究人體健康損害主要分析呼吸系統疾病損害,路面工程生命周期過程中排放的SO2、NO2和PM10,導致人體健康損害,進而誘發心腦血管等疾病。為確定污染物與損害終端的當量關系,采用歸宿、效應、損害分析過程,將污染物量轉化為健康損害類型指標值,最終通過貨幣化分析,對比污染物健康損害大小[3]。
1.3.1歸宿分析
歸宿因子FF是指研究空間范圍內污染物濃度增加量與污染物排放量的比值,如式(1)所示。

式中,Ci為污染物i在空間中的濃度增加值,μg/m3;Mi為污染物i年排放量,μg/a。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鄭州市環境統計年報數據可得,SO2、NO2和PM10的FF值如表1所示。

表1 SO2、NO2和PM10的FF值
1.3.2效應分析
效應因子指研究空間內污染物單位濃度增加造成某種損害效應發病例數的增加值,如式(2)所示。

式中,EFij為污染物i導致效應終端j的效應因子,case/(μg/(m3/a));Pd為空間內人口密度,P/m2;S為空間內面積,m2;URij為單位風險因子,人一生(70 a)暴露于單位濃度污染物i增加造成效應終端j的病例增加數,case/(μg/m3);Lt為空間內人群的平均壽命,a。
損害效應的發病率的本底值(Incidence Rate,IR)與發病率的相對增加率(Relative Risk,RR)乘積是損害效應發病率的年增加值,單位風險因子(Unit Rate,UR)計算如式(3)所示[3]。

污染物濃度和病例增加值的關系已得到衛生學研究證明[11-12]。根據鄭州市統計年鑒,鄭州市轄區總面積7 446 km2,人口密度1 306人/km2,則SO2、NO2和PM10的EF值如表2所示。

表2 SO2、NO2和PM10的EF值
1.3.3損害分析
本文為表示損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損害而選用傷殘調整健康損失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指標,將不同的損害終端發病例數轉化為同一量綱、同一類型指標表示的健康效應[13]。
DALY包括因早逝所致壽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失能或病后傷殘所致的健康生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with Disability,YLD),如式(4)所示,單位為a/case。

YLD由傷殘持續時間L和傷殘權重D確定,傷殘權重取值范圍為0~1,以評估不同傷殘狀態健康損害程度,0表示健康,1表示死亡,如式(5)所示。

YLL取決于標準期望壽命損失年,即研究區域一年中受損害效應終端導致各年齡組預期生命損失年總和除以受損害效應終端導致的死亡人數,如式(6)所示。

式中,DRij為年齡組i的死亡率;PRi為年齡組i人口占總人口比重;LEi為年齡組i期望壽命。
根據現有病理學研究成果,呼吸系統疾病住院傷殘權重及發病具體持續時間為0.050 0、0.002 7,則YLD值為1.35E-04a,呼吸系統疾病急性死亡YLL值為13.70 a[14]。
1.3.4貨幣化分析
本文路面工程生命周期健康損害評價體系采用貨幣化法確定健康損害類型的權重,能直觀地反映出人體健康損害水平。
依據人力資本法成果,采用購買力平價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間接地計算出我國居民單位DALY的WTP值(Value of Life Year,VLY)[15]。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美國居民生命價值為500萬~1 200萬美元,2016年中美兩國按PPP衡量人均國民總收入為15 470美元和58 700美元。據此得出中國居民生命價值為132.8萬~316.2萬美元,取中間值224.5萬美元,推算出中國居民VLY值為3.207萬美元,即1.924E+05元。
通過健康損害評價模型,得到單位質量污染物健康損害社會支付意愿值,如表3所示。
筆者將已經建立的健康損害評價體系、功能單位生命周期清單數據、單位質量污染物社會支付意愿值、SimPro軟件應用到工程實例分析中,得到實際工程的呼吸系統健康損害表現。實例選取鄭州市某道路工程——城市1級道路,全長14.12 km,雙向八車道。基于功能單位清單分析,實例分析不考慮道路流水施工等影響,工程清單數據等同于113個功能單位進行分析與評價。
本研究數據來源主要采用定額數據及工程資料,基于定額量化預估方法研究道路工程生命周期的資源、能源消耗。道路材料運距如表4所示,道路建設階段能源的使用,參考《公路工程機械臺班費用定額》中機械設備臺班消耗數據,依據《公路工程預算定額》確定資源消耗量,如表5所示,每功能單位建造和養護拆除階段能源消耗如表6、表7所示。

表3 污染物社會支付意愿值

表4 道路材料運距

表5 每功能單位路面結構生命周期原材料消耗

表6 每功能單位建造階段能源消耗

表7 每功能單位養護拆除階段能源消耗
通過能源折算系數折算得到,養護拆除階段能耗為566 211.13 MJ,建造階段能耗為910 295.67 MJ,占比62%。其中,建造階段原材料和固廢運輸消耗的資源較大,瀝青混合料拌和階段能耗高于水泥穩定混合料能耗,其主要原因在于瀝青混合料加熱消耗大量的能源。
由表3單位質量SO2、NO2和PM10造成的WTP分別為0.116 3元/a、0.166 3元/a和0.945 0元/a。污染物造成呼吸系統疾病住院和急性死亡的WTP為6.37E-04和1.227元/a。運用SimaPro軟件模擬實例工程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量,如表8所示,則可得各個階段的社會支付意愿值。
社區矯正將地點設定在社區,其初衷是希望犯罪人員能夠通過與社區人員、環境的接觸,借助社會的力量盡早融入社區生活。而實踐中,社會力量較少參與社區工作,這與社區矯正的初衷背道而馳。司法所不僅要對社區服刑人員加強法制宣傳,更要對廣大社區居民進行社區矯正宣傳,提高他們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可度,號召大家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幫助服刑人員盡快回歸社會。

表8 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及造成的支付意愿值
評價結果顯示,該路面結構生命周期健康損害WTP為247 899.56元/a。其中,PM10造成的健康損害最高,為189 000元/a,其次是NO2和SO2。原材料生產階段是生命周期過程中造成健康損害最高的階段,為228 404.96元/a,占全部的92.13%。
因此,在路面工程生命周期過程中,降低原材料生產污染物排放成為重點,水泥穩定混合料考慮使用經過處理的再生骨料,增加材料循環次數,降低污染物排放。在原材料加工制備、道路工程施工等過程中增加揚塵污染物抑制設備,降低顆粒物對人體的健康損害。
對于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生命周期過程產生的典型污染物SO2、NO2和PM10進行呼吸系統健康損害評價,采用定額法結合工程資料,定義路面結構功能單位,計算每功能單位資源、能源消耗,通過SimPro軟件模擬計算得出各個階段的污染物排放量。通過歸宿、效應、損害、貨幣化分析,將污染物對人體呼吸系統造成的潛在影響用貨幣化形式表達。結合鄭州市某典型道路,對其路面結構進行健康損害評價研究,結果表明,PM10造成的健康損害最高,其次是NO2和SO2;原材料生產階段造成健康損害最高,占比達92.13%;呼吸系統疾病的最大健康威脅為急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