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黃敏

2018年上半程即結束,國內鉀肥市場整體呈現出“V”型走勢,交投依舊陷入僵局,未來市場將如何發展?當前國際市場又呈現怎樣的局面?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亓昭英接受了《中國農資》記者的采訪。
當前世界鉀肥行業運行現狀特點突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世界鉀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以色列、剛果(布)、老撾、泰國、埃塞俄比亞等20個國家,目前只有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以色列等13個國家在生產鉀肥;二是國際鉀資源平均品位是30%左右,目前在生產中的鉀肥企業主要原料是鉀石鹽,而我國的鉀資源主要是鹵水,鉀的平均品位是0.8%左右,這造成我國鉀肥生產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競爭力弱;三是世界鉀肥一直是供大于求,但分布非常不均衡,這為鉀肥供應壟斷組織的形成有天然的基礎,14億中國人的糧食安全不可一日無鉀,這也就是我國把鉀肥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原因;四是國際海運費比較低,以溫哥華到中國為例,目前只有15-17美元/噸,而國內運費居高不下,平均運費在350元/噸左右,進一步影響了國產鉀肥的競爭力;五是加拿大、俄羅斯等世界鉀肥生產巨商掌握著鉀肥的定價權。
我國鉀資源缺乏,全國鉀資源量只占世界的5%左右,但品位平均只有0.8%左右。根據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可溶性鉀資源的查明資源量,氯化鉀是10.57億噸,其中基礎儲量是5.62億噸,儲量比2015年0.73億噸有進一步下降。初步查明,我國難溶性鉀資源量在3000億噸以上,且分布非常廣泛。但難溶性鉀只能作為可溶性鉀資源的補充,不可取代。“如果按目前儲量和年產量計算,中國鉀資源可開采年限讓人擔憂。而在境外建設一個新鉀肥廠,至少7年-8年,所以中國鉀肥可持續性供應存在較大風險。”亓昭英說。
“我國目前唯一缺少的鉀肥品種是氯化鉀,約50%需要進口。主要應用流向為復合肥、直接施用、配方肥、水溶肥、顆粒狀鉀肥、硝酸鉀、氫氧化鉀及相關鉀精細化工產品;另外,隨著三元復合肥出口關稅降低,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多。”亓昭英預測,2018年氯化鉀表觀消費量約2000萬噸(折)左右,會比2017年略有增長。“雖然2020年要化肥‘零增長’,但預測‘十三五’期間消費量將繼續增長,今后5年,糧食質量與數量的安全仍是頭等大事,18億畝紅線目前實際已降低到15億畝,接下來,一是施用測土配方肥提高單產;二是改良鹽堿地增加耕地面積,這些舉措對鉀肥的需求是剛性的!所以氯化鉀表觀消費量可能會增長到2500萬-2600萬噸以上。境外基地建議已是非常緊迫。”亓昭英表示。
進口方面,中國的獨家代理模式正在瓦解中;各類直接進口渠道正在進行中,“聯合談判”還會繼續起主導作用,支撐著我國鉀肥進口的量價合理區間。預測2018年氯化鉀進口量在800萬-900萬噸,2019年-2025年間鉀肥進口量會繼續保持增長,將達到1000萬噸氯化鉀。
雖然近年來隨著技術創新的突破,我國鉀肥產量也在進一步提升。根據亓昭英預測,2018年鉀肥國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左右。但到了2019年-2025年,國產量會因為鉀資源的逐步減少而逐步下降,到2025年估計會下降到600萬噸左右。
政策方面,在政策環境比較安定的國家,2018年會有境外鉀鹽項目開始建設,計劃2020年投產。因產品質量優,特別適合氫氧化鉀、食品級氯化鉀等精細鉀化工企業需要,因此只要有產品產出,會得到快速發展。2018年回哺到國內的氯化鉀主要還是老撾,約30萬噸。2025年后預計有800萬噸產量回哺中國境內。
“現階段,中國農業出現的問題包括:土壤因長期施肥不均衡而致有機質、鉀素、中微量不足,土壤pH下降,板結嚴重,面源污染嚴重,致使作物病蟲嚴重,農藥施用量大,影響農產品質量;‘放心農產品’數量不足,質量檢測把控不嚴,合格農技人員缺乏;人人渴望吃上健康放心農產品,但產銷不對稱。”亓昭英表示,這些問題要解決,其核心瓶頸包括土壤的修復與保持;開啟養田時代,服務全民健康,打造安全農業全產業鏈。
亓昭英強調,新時代,鉀肥人的使命是廣開鉀源,努力保持鉀肥的可持續供應,推廣新品種。以全產業鏈思路,懷揣“使命”來做鉀肥運營——降低鉀肥成本,降低單耗,提質增效;讓鉀素融入農田土壤治理大產業鏈中,產出“放心安全農副產品”。而以鉀肥為核心的農業可持續“4.0”發展,需要堅持二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走向“一帶一路”,一條腿是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她表示,從著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推進國際大糧倉建設步伐,完善在全球糧油主產區、重要物流節點的布局,實現5000萬噸國外一手糧源掌控能力,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領域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和采購,動態掌控全球糧源,承擔國家結構性供求調節任務,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回旋空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也是“一帶一路”政策實施的真正目標。鉀肥項目沿線和實施正好與“一帶一路”的愿景相吻合。
亓昭英還提出:“沒有萎縮的市場,只有萎縮的產品。產品生產者的唯一生存之道——順應終端真正需求。”呼吁未來行業要更多關注鉀肥下游終端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