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程程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收入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的擴大。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收入分配差距在1990年為823.9元,但到了2013年卻增加到了18059.2元,近年來差距在慢慢縮小,但仍然存在明顯的區別;以居民為資產的儲蓄也存在明顯的差距,充分體現收入分配的差距。1990年到2012年期間,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的總額度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城鎮居民存款余額與農村的儲蓄差額之間的差距是兩倍,兩者的儲蓄水平明顯處于上下兩個層次,而儲蓄水平影響投資的水平,最終影響居民收入的增減變動;消費差距自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鎮居民收入來源多,一般在教育、旅游等精神層次的消費較多且消費水平較高,可能會從事投資的領域,擴大資金的投入,而農村居民一般消費在溫飽的領域,消費偏向物質領域;社保差距的明顯區別便是城鎮居民的社保基本具有較大的保障,但農村居民卻沒有全面覆蓋社保,仍然存在部分老年人不能獲得社會保障的現象。
1.財政支農扶持力度較小。自改革開放,我國逐漸增大財政支出的比例。但是從整體發展水平看,農村的發展起步較晚,現有的國家體制及國家經濟發展情況還不能全面對農村進行財政扶持,不能全面滿足人民的需要,導致了農民收入水平并不高,城鄉差距在不斷擴大。同時,國家對農村農田科技的發展投入較少,嚴重影響了農村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影響了生產的效率。從財政支農支出規模的波動情況上看,是缺乏足夠穩定的條件,影響了政策實施效果,最終影響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日漸擴大。
2.缺少稅收調整農村社保資金投入。稅收政策是發揮財政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調整城鄉的稅收差距及穩定城鄉差距起著關鍵的作用。但從稅收政策的制定及效果進行全面的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在再分配的環節,對收入分配起調控作用的稅種主要是依賴個人所得稅,理論上個人所得稅通過稅率等要素的設置可以起到自動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從實際的執行情況而言,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設置較低,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增大了農民收入的負擔,沒有充分體現出“保底控告”的有效作用。同時我國稅制結構中針對高效發揮財政類收入分配調節的稅種比較單調,僅僅是開征了房產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項目的缺失對于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是非常不利的。
3.農村社保資金投入不足。從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的知道,經濟的發展都促進了城鄉的社保資金的提高,但是農村的社保資金仍然比城鎮居民少。同時,農村社會保障的起點較低,直接導致了兩者之間的社會保障差距較大。2012年全國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與人均收入救助水平高達344元,最低的僅有100元。但農村與之相比顯得社保更低。這也明顯突出的一個問題:城鎮收入較高,社保水平也較高;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較大,社會保障水平更低,這也是導致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明顯的重大原因之一。
1.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村較城鎮的發展是較慢的,這導致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長期滯后且體系沒有建立健全。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農村社保覆蓋面比較狹窄。這主要是體現在沒有對農村戶口但從事非農業的流動人群,如獨立經營小本生意、農民工等特殊人群進行關注及保障,且保障制度都很不規范,并沒有長期有序進行;二是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有限。其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養老及醫療都是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國家支持”的籌集方式,這雖然明確的責任的主體,但各個地區發展不均衡,直接導致了省以下政府無法籌集充足的資金進行社會保障;三是養老保險及合作醫療的社會保障較少,并不能全面覆蓋所有的老年人,此問題比較突出。
2.相關稅收制度不合理。在流轉稅方面,其具有稅負轉嫁的特征,導致農民必須承受流轉稅負。農民在衣食住行等消費需要承擔較多的應納稅額。同時,其在生產及銷售農產品過程中,受地區交通不便利及科技水平落后的影響,最終導致了農民在購置種子、化肥、農機等產品過程承擔較多的隱形稅負,而這稅負本應當是由供應商進行承擔的;在所得稅方面,直接稅調節分配力度不足,稅制不完善。由于生計扣除額較低,一些農民或是流動的農民工都必須成為納稅人,使得收入本不高的他們負擔更重。現行稅制并沒有對城鄉之間的稅收進行有效的調整,且對存量財產的征稅力度不足,對財產性收入缺乏高效稅收調控,沒有很好的發揮公平調控城鄉收入分配的作用。
3.轉移支付結構不科學。這主要便是體現在中央并沒有全面健立建全對地方及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受中央和地方權責劃分不清的影響,轉移支付的結構并不合理。同時轉移支付的品種比較復雜,目標存在明顯的分歧,不利于轉移的支付的進行,轉移支付的范圍較廣,分配使用都不夠科學與合理。這嚴重影響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制度的制定。
1.增大財政惠農扶持力度。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為保證城鄉發展的和諧,社會穩定發展,國家需要加大財政惠農扶持力度。首先,國家可以建立惠農的示范基地,根據當地農產品的特色,對此進行財政的大力支持。同時,政府可以派農業技術人員對農產品的培養技術進行指導,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這不斷擴大示范基地,對農業的發展大力支持及科技的指導創新。
2.調節增強稅收政策調節功能。國家應逐漸完善農村的稅收政策制度,同時給予農村人民一定的稅收優惠,同時這一制度應當是惠及從事農業及非從事農業的農村戶口人員,全面減輕農村人民的稅收負擔。同時,國家需要改變低收入稅收政策,提高稅收收入的起征額,這可以保障低收入水平人群的基本生活,并提高其儲蓄的收入。
3.完善省級以下轉移支付。這可以充分借鑒德國橫縱結合的轉移支付制度,此制度是通過法律約束獲得保障,從而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反貧困的財力支持,增強了地方政府可以真正有效利用財稅政策縮小分配的差距,提升財政收入分配的職能。就我國國情進行分析,則是應當開發新途徑,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特別是需要完善省以下的轉移支付制度,并對其實行監督與管理,保障制度的充分執行,以便可以提升地方政府財政調控的自主性,充分發揮轉移支付建設的作用。
綜上所述,縮小城鄉差距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間,國家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產業大力的扶持,需要鼓勵農村人民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積極為農村人民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盡可能降低農場品等方面的稅負,并給予農村人民科技的支持,提升農村社會保障的水平,全面實現富裕的小康社會。
[1]成丹.縮小湖南省城鄉收入差距的財稅政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6.
[2]劉尚希,傅志華,韓曉明,李婕.“十三五”期間提高居民收入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方向和重點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6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