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在不斷深化稅制改革的歷程,先后實施了七大步改革措施。營改增試點的改革,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據統計截止至2017年年底營改增已累計減稅2.1萬億元。為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為建立現代增值稅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總體要求,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出了改革完善增值稅的具體部署,要求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的要求。企業減稅再出利好,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措施一:下調增值稅稅率
目前我國增值稅的收入占全部稅收的約40%,這次改革強調為企業減輕稅負,措施的第一項就是直接降低稅率水平,將現行17%,11%、6%三檔稅率調整為16%、10%、6%。重點是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將從17%降至16%,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適當降低稅率,逐步簡化稅率檔次,是現代增值稅模式更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措施二:退還部分企業留抵稅額
除了對制造企業和實體經濟降稅之外,在這次稅改當中還提出退還部分企業的留抵稅額,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讓部分新型行業享受稅收優惠。要把月末留抵退稅逐步引入到制度里面來,那么什么是留抵稅額?也就是銷售時收取的增值稅出現的差,如果本期的銷項稅大于本期的進項稅,差額是正的,就應該給政府交稅;如果本期的進項稅大于本期的銷項稅,是負數,則差額便是期末留抵稅額,這部分差額是可以放到下期繼續抵扣增值稅銷項稅額。稅改之前我國一直采用留抵的方法。留抵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受集中投資的影響,企業建設初期或設備更新同期,動產和不動產投資過大,取得的進項稅額多,同期沒有銷售稅額或銷項稅額小即會產生期末留抵稅額。
措施三:提升小微企業納稅標準
除了直接下調增值稅稅率和部分企業退還留抵稅款,這次改革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將工業和商業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提升納稅標準,讓小微企業減輕負擔,聚力發展。
實施上述三項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會使制造業的稅負進一步降低,這無疑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1.有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造業快速發展,并逐漸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隨著近年來制造成本的提高,比如工人工資普遍上升,土地價格,能源價格和原材料價格等方面的上漲,使制造業面臨較大的壓力,因此,現階段我國制造業所面臨的挑戰尤為突出。這次稅制的改革,筆者認為下調的這一個點直接影響企業的就是現金流的增加,是切切實實留在企業的真金白銀,下調稅率,企業用省下來的資金直接用于運營和發展,這對于企業來說意義重大。
2.推動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下調稅率,使很多企業有轉型升級這樣一個很強的動力,那在這樣一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點上,政府推出這樣一個改革的措施,對于企業它減輕了現金的壓力,可以投入到比如購買先進的技術服務,更新技術裝備,從而提高產品的檔次,也為優化供給提供了制度基礎。
3.優化配置,提振實體經濟。從主體稅種入手,通過降低稅率水平,為實體經濟普遍減稅,并向先進制造業和研發服務業傾斜,這能更好的發揮稅收引導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而給予制造企業等行業的支持,這能推動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研發服務業持續創新和提振實體經濟。
現代增值稅制度改革方向的重點是留抵稅額慢慢地從留抵下期結轉向退稅的方向走,這樣通過部分行業進行一些試點,是對這個制度的完善,也是一個破題。在這一次的改革當中,對于部分企業退還留抵稅額,即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也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去研發,生產,增強市場競爭力。
1.稅制更加簡潔、優化稅制環境、公平企業稅收負擔。我國稅制向簡化稅制方向走去,稅改之前,工業和商業使用是50萬元和80萬元的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其他行業為500萬元。這次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標準提高到500萬元以后,稅改則體現了一個制度的公平,不再去區分工業、商業、服務業用不同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比如說,對月銷售不超過3萬元的小微企業免征增值稅,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內的可按照3%的征收率計征增值稅。
2.利于小微企業輕裝上陣、激發活力,身板更強。國家推出統一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這個政策,在政策上的設置第一是開放的,第二是完全打通的。該政策有一項很重要的信號轉達,就是讓更多小微企業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可選擇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按3%征收率計稅的優惠,也可自愿選擇登記成為一般納稅人,享受抵扣進項稅額的紅利。比如說,原有的一般納稅人選擇小規模納稅人,可能有進項稅沒有抵扣完,還有未抵的進項稅,這次制度規定未抵的進項稅也是可以轉出的。這樣可以讓納稅人在選擇的時候,邊際成本降低了,節約了成本。再比如說,某公司從事石料加工銷售,每年銷售額在400萬元左右,按新政實施前屬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按照17%計算銷項稅,由于石料的來源均是從當地個人收購而來,僅僅只能取得個人代開增值稅普通發票,每年光增值稅一項大約就要繳納68萬元,可見稅收負擔非常重。如果按新政實施后若是轉為小規模納稅人,可以開具增值稅發票適用3%的征收率,按照以往年銷售額400萬元來框算,每年增值稅額只需要繳納12萬元的左右。與新政實施前比較一年竟然能夠降稅56萬元左右,為企業節省了一筆不小的資金。該項措施將選擇權交給企業,使納稅人享受了自己應該得到的一種權力,這樣的舉措有利于小微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
放水養魚,涵養稅源就是通過稅率的降低,減輕企業納稅人的負擔,然后給企業營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同時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讓企業更好的發展,讓企業渡過難關,這樣稅源和稅基都做大了,做到了利國、利民、利企。
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而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深化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作為政策發力點,重點放在支持制造業發展上,進一步降低了制造業稅負,同時也有其他行業享受到優惠政策,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加大投資、升級改造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同時這三項新措施,也彰顯了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簡政減稅減費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信心。
[1]李希.對深化增值稅制造改革試點的思考.《現代商業》,2012.06.
[2]財政部介紹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有關情況.中國稅務報,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