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
摘要:從設施、選種、育苗、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及效益分析等方面介紹了武威市鋼架大棚多層覆蓋韭菜越冬栽培技術。
關鍵詞:大棚韭菜;多層覆蓋;越冬茬;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02-0087-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02.024
2008年以前,武威市塑料大棚以竹木結構為主,種植方式以春提早栽培為主,種植蔬菜以茄果類、瓜類、甘藍類蔬菜和韭菜為主,年栽培面積在2 700 hm2左右,其中韭菜栽培面積310 hm2。2008年鋼架大棚納入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設施農業資金補助范圍之后,武威市鋼架大棚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生產區域由最初的涼州區高壩、金羊、發放等少數鄉鎮向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日光溫室主產區延伸,面積由2008年的110 hm2發展到2011年的710 hm2,種植茬口以春提早、秋延后茄果類、瓜類蔬菜生產為主。筆者自2010年開始進行鋼架大棚韭菜越冬栽培技術探索研究,在原有竹木結構塑料大棚3層覆蓋(大棚+小拱棚+地膜)的基礎上,通過采用“兩層大棚+兩層小拱棚+一層地膜”的多層覆蓋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冬春寒冷季節塑料大棚韭菜生產溫度過低的問題[1 ]。第1年產量在9 t/hm2左右,產值3.7萬元/hm2;第2年春節前即可收獲一茬韭黃,產量15 t/hm2,產值21萬元/hm2;其后轉入正常管理,春季再收獲一茬韭菜,產量15 t/hm2,產值12萬元/hm2。兩茬累計產量30 t/hm2,產值33萬元/hm2,扣除生產性投入4.5萬元/hm2,純收入為28.5萬元/hm2。到2013年,鋼架大棚韭菜年種植面積已達到 120 hm2。
1 栽培設施
栽培設施為鋼架大棚,跨度6~8 m,中部高度2.3~2.5 m,大棚兩側為厚1.2~1.5 m的人工土墻。主拱架為上弦16#、下弦14#、斜拉桿12#鋼筋制作的鋼筋骨架,間距為3.6 m;副拱架為長5 m的竹竿或竹板,方向與鋼筋骨架平行,間距為0.6 m。骨架上按間距0.3 m拉冷拔絲,兩頭固定于兩側土墻外的鋼筋混凝土基墩上。棚膜選用EVA無滴長壽膜棚膜,棚膜一幅寬8.0 m、兩幅寬1.5 m;8.0 m棚膜兩側各有0.2 m的固定帶,中間夾1根繩子作扣膜線;1.5 m棚膜上端固定于骨架上,下端埋入土中0.3 m。鋼架大棚采用兩側通風設計。棚內面積500 m2。10月下旬扣棚,外層大棚與內側大棚間距0.15~0.20 m,然后在大棚內用長4~5 m竹竿和黑色棚膜搭建寬3~4 m的小拱棚,冬春氣溫低時在小拱棚外面加蓋1棚膜。
2 品種選擇
石羊河流域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最低極端溫度可達-30 ℃, 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氣溫在-10 ℃以下。日光溫室栽培的韭菜應選擇葉片寬厚、葉色濃綠、葉叢直立、休眠期短、商品性好、生長較快、抗病性強的品種[2 ]。適合武威市鋼架大棚生產的韭菜品種有河南冬韭、河南791雪韭、平韭6號、平韭8號、漢中冬韭等,其中以河南791雪韭為佳。
3 育苗
3.1 茬口安排
武威市韭菜春、秋兩季均可進行育苗和定植,其中以3 — 5月播種育苗、6 — 8月定植為主,但為了在冬、春季節獲得較高產量,盡量提早育苗。
3.2 育苗床準備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未種過蔥蒜類蔬菜的砂壤土設施內育苗。韭菜出苗能力弱,播前深翻土地,施經無害化處理的優質農家肥45~60 t/hm2、復合肥(N、P2O5、K2O質量比為15∶15∶15)225 kg/hm2[3 ],并用3%辛硫磷顆粒劑30 kg/hm2兌細土150~225 kg在地表均勻撒施,然后耕平細耙,整平做畦。
3.3 種子處理
播前用30 ℃溫水浸種8~12 h,置于16~20 ℃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2~3次,當催芽種子50%~60%露白時進行播種[3 ]。也可用干種子直接進行播種。一般用種量15.0~22.5 kg/hm2。
3.4 播種及苗期管理
一般于2 — 3月份在日光溫室播種育苗,播后在種子上面覆細砂土1~2 cm,然后澆水,再覆蓋地膜保持土壤濕潤直至出苗。當30%~40%種子出苗后揭去地膜,以防燒苗。幼苗出土后6~7 d澆小水1次,并及時進行中耕除草。苗高10 cm時結合澆水追施尿素 75 kg/hm2,以加速發根長葉。苗高16~20 cm時適當控水。定植前6~7 d停止灌水,以利緩苗。壯苗指標:苗高16~20 cm,4~6片葉,葉色濃綠,無病蟲害。
4 適期定植
4.1 整地施肥
當韭菜苗齡80~90 d后即可定植。定植前結合整地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90 t/hm2、磷酸二銨300 kg/hm2、尿素150 kg/hm2。然后按壟寬60 cm、溝寬10 cm、壟高30 cm起壟。
4.2 移栽定植
定植前2 d給苗床澆水,起苗時剪去須根先端,留根3~4 cm,以促進新根發育。定植時將幼苗葉子上部剪去4~5 cm,以減少水分蒸發。同時在壟兩側按30 cm間距開深5 cm的小溝,把幼苗按照株距1 cm排列在小溝內,苗根部要求在同一高度,定植深度以不超過葉鞘為宜。
5 定植后的管理
5.1 定植后當年
5.1.1 溫度管理 韭菜喜冷涼,生長期室溫為12~24 ℃,最高不超過25 ℃。當韭菜長出地面后,必須嚴格控制溫度,定植后白天保持20~24 ℃,夜間保持12 ℃以上;緩苗后,白天保持16~20 ℃,相對濕度60%~70%,夜間保持8~12 ℃,超過24 ℃放風降溫排濕。
5.1.2 肥水管理 定植后澆定植水300 m3/hm2;緩苗后澆緩苗水,并進行中耕除草,以后視天氣狀況進行澆水,每隔10~16 d澆水1次。緩苗后結合澆水追施尿素 150~225 kg/hm2,共追2~3次。同時,隨著幼苗的生長將定植時起的壟分2~3次將土培在韭菜莖部,每次培土間隔15~20 d。定植較早的韭菜以收割一茬為好;定植較晚的韭菜當年最好不收割,以養根促壯為主。立冬后澆足越冬水。
5.2 定植后第2年
5.2.1 肥水管理 第2年春季結合澆水(每次灌水量375 m3/hm2,下同)施有機肥45 t/hm2、普通過磷酸鈣300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每茬韭菜收割后結合澆水追施磷酸二銨300 kg/hm2、尿素110 kg/hm2。春季收割2~3茬后夏季不再收割鮮韭菜上市,以積累養分回轉于韭菜根,確保冬季韭菜早生快發、品質優良。夏季天氣酷熱,需水量劇增,每隔10 d左右澆水1次。夏季韭菜品質較差,一般不收割,管理以“養苗為主”。為解決韭菜“跳根”,避免植株早衰,每年立秋后給韭菜培土1次,以加速葉鞘的伸長和軟化。入秋后一般不進行收割,使葉片中的營養逐步轉入根莖之中,培育肥大根株,為冬季韭黃生產打下基礎。
5.2.2 扣棚 11月上旬前后扣棚,扣棚前應清除枯枝爛葉。用麥草15 t/hm2、牛糞9 000 m3/hm2、雞糞4 500 m3/hm2混合覆蓋于韭根之上,再蓋上棚膜即可。扣棚后的溫度管理以防寒保溫為主,白天保持20~24 ℃,夜間保持12 ℃以上。翌年3月后隨外界氣溫升高逐漸加大放風量,撤去小拱棚轉入正常管理。
6 病蟲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韭菜病害主要為疫病和灰霉病。疫病發生時,可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 d噴1次,連噴2~3次。灰霉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加強田間管理,合理調節溫濕度,在低溫無露條件下收割。秋季扣棚前用65%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5 kg/hm2拌細沙600~750 kg均勻撒施,可有效控制其發生為害[4 ]。
6.2 蟲害防治
韭菜蟲害主要為韭蛆。可在早春(3月上中旬)和晚秋(10月中下旬)選用40.8%毒死蜱乳油600 mL/hm2,或1.1%苦參堿可濕性粉劑30~60 kg/ hm2,或60%辛硫磷乳油1 000 mL/hm2,或20%吡·辛乳油1 000 mL/hm2,或60%辛硫磷乳油+40.8%毒死蜱乳油(體積比1∶1)800 mL/hm2,稀釋成100倍液,去掉噴霧器噴頭,對準韭菜根部灌藥,然后澆水。成蟲盛發期可順壟撒施2.5%敵百蟲可濕性粉劑30~39 kg/hm2,或于9:00 — 11:00時噴灑6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6%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 [5 ]。
7 收獲
當韭菜達到具有商品價值時及時收割,收割時間應在11:00時以前。收割時刨開埋住韭菜的壟,韭菜基部留茬1 cm進行收割。每次收割后應及時把韭菜周邊土鋤松,2~3 d后韭菜傷口愈合、新葉快出時進行澆水追肥管理。第1年收割1茬,第2年開始每年收割3~4茬為宜。
參考文獻:
[1] 宋明軍,王志偉,趙 鵬. 甘肅省全鋼架結構塑料大棚建造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5(2):77-79.
[2] 王 兵,柴再生. 河西走廊日光溫室韭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1(11):55-56.
[3] 王 銀. 涼州區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1(9):57-58.
[4] 陳廣全. 河西走廊設施韭菜主要病害發生及無公害防治技術[J]. 作物雜志,2005(6):46-47.
[5] 馬臨紅. 塑料大棚反季節韭菜栽培技術[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3):19-21.
(本文責編: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