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中學)
高考文言文作文芻議
呂淑帆
作文作為高考第一大題,分值占到語文的30%,歷來被高中生重視,甚至有“得作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之說。據分析,作文作為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其分數與語文總分呈正相關性,作文長1分,總分平均長5分。所以高中生在作文寫作上費盡心力,將作文素材積累、結構打造、語言升格、精華語段背記等各種招數都使用上了,而這之中引起爭議最大的就是文言文寫作現象。
2001年江蘇考生蔣昕捷一篇文言文作文《赤兔之死》獲得了滿分,一時名聲大噪。此后,高考考場不時傳出高分文言文作文,如2003年北京考生耿亮的《轉折》、陜西考生柳存定的《吊屈原賦》,2007年浙江考生高志遠的《吊李白歌并序》,2010福建考生楊華的《士運論》、江蘇考生王云飛的《綠色生活》等。
針對文言文作文現象,該怎么看,有的老師憂心忡忡,擔心學生走上“邪路”;有的老師鼓勵嘗試,主張劍走偏鋒。而學生有的躍躍欲試,有的視為畏途,更多的則是感到茫然。對此,我認為對于文言文作文既不需要視為洪水猛獸,也不能當做終南捷徑,理由如下:
一.高考作文重在對考生思想的考查
《堯典》中說“詩言志”,這個“志”的含義側重指思想、抱負、志向。古人認為文學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思想和感情。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語言形式背離思想內容的“齊梁余風”,引起韓愈等人憂慮,他們開展“古文運動”,提倡“文以明道”。宋代,周敦頤更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币馑际牵何恼率怯脕沓休d道理的,就如同將車輪裝飾的很精美卻不用,只顧裝飾,而空著車廂。
如果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博人眼球而采用文言寫作,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高考考綱對寫作規定一共十條,其中涉及思想的有六條:作文考試的評價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1.基礎等級:⑴符合題意;⑶感情真摯,思想健康;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2.發展等級:⑴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⑵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⑷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可見,今天考綱對作文的要求與古人寫作重視思想的傳統是吻合的,我們在高考中不要一味注重語言形式出新,而忽略了文章的觀點和思想情感。
二.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對文言文寫作要以平常心看待
高考考綱對寫作中語言的要求一共是二條:作文考試的評價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1.基礎等級:⑸語言通順,結構完整。2.發展等級:⑶有文采(用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
其中對語言形式并無其他要求,即不強調用文言還是白話,用文言文寫作并沒有什么問題,考生可以大膽嘗試,因此也沒有必要把文言文寫作視為洪水猛獸,只要考生能夠駕馭,不影響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就可以。
從表2可以看出,指標X5的回歸系數最大,其后依次為X4,X1,X3,X2,因此首先剔除指標X2.為了檢驗剩余指標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運用后向篩選法后發現,最終進入方程中的只包含X1和X5,表明雖然X3和X4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大,但是并未通過統計檢驗,不能進入方程.因此,最后的自變量選取ln X1與ln X5,因變量選取ln Y.
2017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目的寫作要求是: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高考試卷對表達方式、文章體裁沒有規定,以前高考試題還注明“詩歌除外”,現在這一條也取消了,可見高考對考生語言形式盡量松綁,讓考生能夠不受拘束地表達和展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因此,我認為語言是思想的外殼,高考作文使用文言還是白話,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寫小說還是詩歌,都不是關鍵,關鍵是哪種形式更有利于考生發揮特長,展現才華,抒發情感?;谬徸哉涞囊痪湓娊Y束本文“我勸考生重抖擻,不拘一格寫華章”。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中學)
淺說作文結構的新思路
馬林澤
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無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壯堅實、功能齊全的骨骼,血肉無所依附,靈魂無處寄托。如果你疏于配齊、鍛煉文章的“骨骼”,就會大大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作文中,在結構方面的容易問題主要有:
二是恣意妄為,邏輯混亂。事先沒有通盤考慮,寫一段想一段,寫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觀事物固有的邏輯(即它們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導致言之無序,思路缺乏條理性。
三是層次不清,分段失當。表現為層次和層次之間內容雜糅交錯,在某一個段里硬將幾層意思塞進來,以致破壞了段意的單一性、內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適度感。
五是剪裁不當,頭重腳輕。表現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開頭濃墨重彩,后面無尾而止。由于詳略處理不當,文章的結構不美暫且不說,還對主題的表達帶來直接的影響: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造成結構松散和混亂的原因,或者是作者的思路沒有理清;或者是沒有做到圍繞表達主題的需要,對文章作出通盤的考慮;或者是行文方面著力不準。在寫作實踐中,以下幾種結構方式,有助于文章結構的創新:
1.題記式結構。在正文前援引他人或自撰幾句富有意蘊的話,或交代寫作緣由,或揭示文章主題,這樣的文字,我們稱之為“題記”。
2.小標題式結構。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設計兩三個小標題,有兩種妙處:一是既可以減少過渡性的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令人賞心悅目;二是能讓讀者迅速抓住文章要領。
3.鏡頭式結構。一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鮮,但一些聰明的同學能借助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通過鏡頭組合、畫面切換以及畫外音等形式來展示作文豐富的內涵。這樣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穎、結構的巧妙而平中見奇,令人耳目一新。
4.排比段式。排比本是一種修辭手法,而將這一語言樣式擴大運用在段落之間,就形成了段落排比法。所謂段落排比法,就是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結構相似、字數大體相等的段落組成一篇文章的主體框架結構的寫法。
5.問答式結構。以“提問”和“回答”來組成文章,新鮮別致。其中的“問”實際是作者的提問,組成文章的綱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體,這樣的結構,可以設計成互問互答,也可以設計成自問自答。
6.回環反復式結構。以一個與文章主題表達密切相關的句子作為基本結構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斷反復,形成全文結構的主體框架。這種結構方式,多用于散文、議論文和詩歌之中,有利于展現事物的層次,加強氣勢,增強感染力。
7.一線串珠式結構。面對復雜的事情、繁多的內容,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用一條線索把有關材料貫串起來,使之渾然一體。這個線索,可以是某個人(如課文《孔乙己》的“我”,即小伙計),可以是某一事物(如課文《我的第一本書》,以“我的第一本書”為線索),可以是某一事件 (如課文《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或是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