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怡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15級基地班 350117)
在許多聲樂學習中,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用哼鳴高位置演唱,這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音色比平時演唱大不相同,變得略悶且不夠洪亮,因而無法理解老師的用意,又再不斷的加大音量,使之變成喊叫最后失去共鳴,這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在歌唱時不能建立起一個對自己科學發聲的系統認識,造成學生對老師的教學產生質疑和抵觸使教師教學困難,學生吸收慢。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對自己聲音的認識和別人的認識大不相同,想要學習好聲樂不但要有科學的方法,還要建立起良好的耳朵,這時可以讓學生采用錄音的方式,借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直觀辨別外耳聽覺與自己內耳聽覺的差異,從而認識和重視內聽覺在科學發聲中的作用。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是通過眼睛、耳朵、皮膚、舌和鼻等五種感覺器官來接受外界信息,它們分別接受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方面的信息。他們又可分為內、外兩部分,人的大腦會使用內視覺(Visual)、內聽覺(Auditory)和內感覺(Kinesthetic)等這三種內感官信息資料加以運用和處理。

在音樂的專業學習中,聽覺這一概念又至關重要。聽覺又分外聽覺和內聽覺。外聽覺:耳朵(由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聽覺區組成),主要靠空氣傳導。屬外部空間感覺,為簡單、直觀的初級感覺。內聽覺:骨骼(由肌肉、骨骼、神經、經絡、聽覺區組成),主要靠骨骼傳導。屬內部本體感覺,為復雜、真切的深度感知。通常,外聽覺系統最為常用。但實踐證明,內聽覺系統更能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產生主導作用,只是得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引導。外聽覺與內聽覺的緊密結合,才是人體聽覺感受的最高層次。無論是在說話還是在聲樂的學習中都不能忽視內聽覺的重要作用,在許多職業中都存在著需要長時間演講與說話,人們往往因此嗓子感到疲勞不適,這是由于許多人在說話時忽視了內聽覺,習慣了自己長期的大白嗓發音,而忽視了其實別人通常聽到的是自己聽見的聲音的兩倍音量,人們在說話時可以采用往內吸的方式,哼鳴在前動嘴在后,讓意識帶上哼鳴,哼鳴帶上嘴巴,讓嘴巴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感受自己處于一種自言自語的狀態,這樣可以避免長時期的用嗓過度,同時可以保護你的嗓子和耳朵避免長期處于和習慣吵雜的狀態,從而使耳朵與嗓子永保青春。在聲樂中也要掌握內聽覺的運用,內聽覺容易使初學者感受到自己的音色較悶,不夠明亮甚至覺得自己的發聲位置也發生了改變,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通過內聽覺的運用,發聲不再是單純的通過嘴巴,更多的是通過共頭腔,胸腔與鼻腔的共鳴發音。對聲樂者來說身體就是你的音響,只有更好的學習和運用內聽覺后才能更加優秀的進行聲樂學習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歌唱事業。
在實際運用中內聽覺與科學發聲是合二為一。只有很好的形成自己的內聽覺系統才能更好的做到科學發聲。著名話劇演員濮存昕曾經每演一場話劇《李白》都要到醫院看嗓子,因為在臺詞的表達中需要他大量用聲。而如今他通過對科學的發聲方法的掌握,使表演不再受嗓音困擾。科學發聲不僅僅是針對話劇演員,還針對許許多多其他平時工作主要使用嗓音者。雖然針對嗓子的保健有很多種,不論是積極保健還是消極保健,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都是尤為重要的。如若不能掌握科學的發聲方式,人們大多容易通過喊著說話,說白話,或者是采用擠壓的方式去獲得要想的嗓音質量。一旦長期的采用不科學的發聲方式,發聲器官將會承受在所難免的巨大壓力與損傷,容易使聲帶邊緣不整,閉合欠佳,甚至是形成聲帶小結等病變。長期以來耳鼻喉科醫生對于嗓音疾病的診療都是就病論病,使相當一部分患者處于發病→治療→復發→再治療→再復發這一惡性循環中,嗓音病情也日益加重,最后往往需要手術治療,而且手術后也存 在有復發的可能,由此可見科學發聲是至關重要的。
掌握了科學發聲還需要與良好的內聽覺相互對立統一,眾所周知要學習好聲樂不單單是需要一副良好的嗓音,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副優秀的耳朵。學習聲樂者是無法將耳朵從嗓音上分離出來的。只有擁有良好的內聽覺從而建立與培養共鳴在發聲中的運用才能更好的做到科學發聲。在聲樂學習中,聲樂與語言的有效結合是十分關鍵的。聲樂是建立在說話上的,在科學發聲的基礎上將歌曲如同說話般的演唱出來,隨著歌者情緒的起伏才能更好的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首先要把哼鳴帶入字中,通過將歌詞有感情的帶入哼鳴,高位置的朗誦出來,這時便會樹立起一個自己對在未唱出具有固定音高的聲音之前, 就能夠預先知道了所要唱出的聲音的發音位置,元音的音型、音色、聲音力度的強弱等等。這種種心理的超前意識, 正是內聽覺對于科學發聲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后可通過夸張的“微笑唱法”打開聲樂,充分的獲得高位置的集中共鳴,最后帶上歌者對歌曲包含的激情,生動形象的將歌曲要表達的意思演繹出來。由此可見內聽覺與科學發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確的掌握了內聽覺才能更好的做到科學發聲。
在聲樂學習中,很多學生難以準確把握內聽覺與外聽覺的差異,學生在歌唱時常常耐不寂寞,錯誤的把自己認為是優美、明亮、飽滿、宏大的歌聲留給觀眾,而忽視了“悶”、“暗”、“遠”、“小”、“細”、“柔”這些自己認為“不好聽”的聲音相反的在觀眾心里才是優美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首先要學會準確地發聲,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同時還要運用內聽覺去感知觀眾聽到的優美、洪亮的聲音,最終練就一副內、外耳聽覺統一和諧的耳朵。
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先要讓學生在站立時將整個的的中心落在后一腳,挺胸收腹,感覺頭上有一個掛鉤把你鉤起,將整個人拔高。先讓學生帶上哼鳴只動口不說話的練習,慢慢的再把字加上到把字講清楚,話一半哼鳴一半。讓學生體驗內聽覺在語言上的運用。同時提醒學生不要太注重去聽去尋找自己聲音的亮度與力度,要知道自己越是聽不見聲音越是傳的遠。不要把聲音放在嘴上,而要放入頭腔,此時的內聽覺會讓你感受到像是有人在背后聽你的聲音,從而使你不再盯著自己的音色不放,并且使喉嚨一直處于一個放松的方式。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就像是一個暢通的管道,將氣息帶入字中流暢的把它說通唱通。在高音演唱時感覺自己是腰部在用力,低音演唱時感覺是自己的腹部在用力,感受發力點在下半身,聲樂在上空悠揚的飄出,從而使自己的聲樂優美悅耳。其實只要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內聽覺系統,無論是名族,美聲還是流行唱法,彼此都是相通的。
在學習中也可輔助以多媒體錄音的技術手段,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內聽覺的關鍵點。例如學生可以利用媒體錄音的與老師講解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自己演唱時的內心聽覺與播放錄音中聽到的外耳聽覺相對比,讓學生主動的意識到自己的聲音的真實面貌,以錄音媒體為聲音的“鏡子”,讓學生知道, 自己平時所唱的聲音到底是什么樣子, 這種聲音到底漂亮不漂亮,通不通暢。只有學生真正的認識了自己的聲音, 才能從中找出不足, 并加以改進。從被動的接受概念到主動的去探索內聽覺與聲樂聯系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內外聽覺觀念。
總而言之,聲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和享受的過程,只有加強內聽覺的訓練才能夠更好的實現聲樂藝術的以聲感人、以情育人的重要目標。與此同時,在聲樂教學中又要以學生為主體,及時與學生溝通,加強學生的內聽覺訓練,從而帶動哼鳴與共鳴的協調運用。無論是在學習或生活中,內聽覺的運用都是無處不在的,只有更加系統地掌握內聽覺,才能使我們的嗓子更加健康。歌唱技能的提高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鼓勵,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歌唱技能,從而優化聲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