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商學院611745)
隨著屏幕電子設備和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從單一的功能響應,逐漸發展成為綜合心理學、設計學、計算機科學的獨立設計領域。專指在界面設計中針對用戶的圖形設計、圖像處理、界面布局等可視化設計,用戶通過操作這些精心設計的視覺部件來實現動作,涉及用戶、界面與計算機三者共同協作,注重視覺和交互體驗。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從內容上看涵蓋網頁界面設計、APP界面設計、游戲界面設計、機械操作界面設計等;從媒介上分類則包括:PC端界面設計,移動端界面設計,其他界面設計。目前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因為其多樣性、移動性和全球性的特點,被大量運用于垂直和多元化市場的拓展。初期急速壯大的商業項目數量和緊缺的市場用人需求,引起了社會培訓機構的關注,隨之推動了相關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計算機科學專業教學的調整。近幾年,該商業設計領域發展趨于成熟,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將有利于其向著科學性和系統性、應用性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國內相關高校普遍在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計算機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圖形用戶界面設計課程設置為高年級專業核心必修課。并招收參加統一招生選拔考試的學生,一般為三年專科或四年本科教育,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不同,其培養計劃和課程模塊設置各有差異,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例,一般以設計構成、字體設計、版式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Axure、Photoshop、Illustrator等軟件)作為先修課程,同時結合網頁設計、信息圖形設計、Flash課程;后續課程則有After Effect,移動H5交互設計等。設計課時根據授課大綱涵蓋的內容,整體教學計劃的安排,從48至64學時不等。包括主要的五個知識模塊,涵蓋理論性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分類,相關設計原理,歷史發展等。設計思維模塊涵蓋:制作流程,思維方式。交互設計模塊則包括交互設計原理和界面框架架構。設計方法論模塊則從局部到整體,從規范到方法,具體講解:圖標,圖形,標簽,布局等的設計。綜合應用模塊則要求整合所學知識結合交互動效完成整體教學內容。普遍利用講授,演示,實訓等教學方法。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綜合化的教學,培養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設計技能、了解中外設計史、設計發展現狀和未來風格發展趨勢,具備較強的現代設計意識以及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圖形設計和交互設計的設計師。學生畢業后能夠在國內外廣告設計公司、傳媒公司、網絡設計公司、出版業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以及專業教學與研究、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圖形用戶界面設計人才的需求緊迫。另一方面,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周期,引進符合高校要求的師資也需要規范的流程。社會培訓機構根據市場的需求,利用其靈活、快速、針對性強的辦學優勢,迅速開設市場急需領域的設計課程,以就業崗位來劃分課程模塊,培養崗位型人才。例如:針對界面設計師職位開設有移動端產品設計,圖形創意設計,圖形界面設計,H5設計等;交互設計師就對應開設界面交互動效設計和網頁設計等課程。培訓課程生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設計領域感興趣的社會人員,其中一部分是本身已經從事相關設計工作的人員,需要提升設計能力,拓展新的技能;另一部分是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求職者,通過培訓尋找就業契機。第二類是高校在校學生,包括對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有一定的基礎和了解的專業學生;還有一部分是其他專業的在校學生。由于生源的多元性特征,課程實行分級教學,上課時間從全日制到非全日制的形式皆有,有針對零基礎的六個月課程,也有針對在職人員的三個月提升課程,各個培訓機構開設時間略有不同,而無一例外都強調零基礎的快速培訓。課程計劃則按照商業設計流程設置,課程內容根據所涉及的知識和能力,抽取各個知識模塊的核心部分進行講解,僅集中于與圖形用戶界面相關的圖形繪制、設計思維、設計方法和設計軟件的學習,強調該培訓課程的完整性和實踐性,利用大量的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通過培訓課程迅速積累設計經驗和提高設計能力。其培養目標是具有一定設計經驗,能夠獨立完成工作的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師。由于部分生源有緊迫就業需求,因此無經濟基礎的培訓學生會通過商業貸款的形式來完成學業,學生自身就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和就業壓力。部分培訓學校為了提高培訓的含金量吸引生源,也會同企業合作授予認證培訓證書或同高校合作授予繼續教育證書,教學質量的評價根據完成培訓學生的就業率來評定,并與授課教師的待遇相關聯。
在發展迅速和就業前景較好的設計領域,高校教學同社會培訓機構教學兩者獨立發展又在不同的層次互為補充。近期《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要求加強高校教育過程管理,突出課堂管理和課程建設。培養高校畢業生不僅僅具有較高的學歷和文化素養水平,也使其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化解目前高校畢業生在實現自我價值同取得社會認可兩者之間的尷尬局面。而看似沒有交集的社會培訓機構教學具有較高的就業率,用人單位和培訓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良好反饋都反映出其教學具有一定可借鑒性,對比兩者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大綱以及教學內容,揚長避短、引入新的教學思路,將有利于高校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教學改革。
高校培養目標是具有德、智、體、美、勞的綜合型專業設計能力。而社會培訓機構則強調具有單一職業能力的培養。前者是以教為標靶,而后者以學為標靶,前者以綜合素養為目標,后者以市場需求為追求。
高校課程設置基于市場以及行業的發展需求,同時要考慮到整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課程模塊來設置,強調系統性、有序性和普遍性,還受到教育部對于高校教學學分、總課時、學期課時的限制,在課時和排課上則受到師資、教室、機房、實訓室數量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一般采用階段性排課,集中在學期的某一時段完成課程,同時也并行其他課程。而社會培訓機構課程設置則是市場為主導,根據就業職位來設置教學模塊,整體課時較長,集中一個時段專修此課程,具有要素性、階段性和針對性的特征。
高校圖形用戶界面設計課程屬于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計算機科學專業教學中的一部分,前期有先修的基礎軟件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具有延續性,課程內容則從理論到思維方式、方法論知識結構完整,但是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因此缺乏充分的課上實踐操作課時,大量設計實踐需要學生課下自主完成。因此課程內容橫向廣度較好,理實結合,但在設計實踐上缺乏深度,知識的轉化應用能力較弱。而社會培訓課程則針對不同生源背景設置,因此課程內容上抽取與圖形用戶界面設計課程涉及的部分軟件技能、基礎構成知識、初級造型能力的講解。分配有大量的實踐課時,從而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多樣練習,鞏固操作,但是僅限于圖形用戶界面設計這一單一領域,而不能自如的轉換知識體系。
高校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從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實踐法等入手,引入慕課、多媒體、項目制教學和賽教一體等多種教學模式,突出設計方法的理解和思維方式的培養,教學方法較為多樣,并具有啟發和創造性。高校教師一般為相關專業畢業并具有高校教師資格,普遍具有各自主要的研究領域,也有高校聘請行業的專家作為外聘教師。而社會培訓機構采用講授法、演示法、實踐法等,突出利用項目制教學來引導學生熟悉商業項目的整體設計流程,解決設計實踐中出現的各種設計問題,弱化討論、激發等環節,突出技能培訓。教師來源則較為多樣,既有相關專業畢業的教師,也有從事課程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轉做培訓教師。
高校教學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多以考查形式實行教學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以及對教師的授課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一般采用“N+1”形式,即課堂考勤、課堂練習、課堂表現等“N”種綜合評分與課程最終考核作業結合考查。教師的授課評價則由學生以及督導聽課、學生作品、比賽獲獎等形式綜合考量。而社會培訓機構評價大部分也采用類似高校的“N+1”形式。而教師的評價則來源于學生的評教以及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就業率,這種激勵政策使得教師在授課時,隨時保持知識的更新和更高的投入度。
通過對高校用戶界面設計課程和社會培訓機構課程的調查了解、以及并列豎向比較可以了解兩種教學各有優勢,而通過社會機構教學的研究結論可以對高校課程進行改革調整。首先,對課程目標進行調整,特別是對于整體設計能力的要求,突出實踐型人才的培養,以學生的需求為目標,弱化其他課程和專業的影響,使其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其次,課程授課方式的變化將有利于下一步課程內容的改革,強調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理論知識和方法論的講解融入到課程演示中,重新分配教學階段并加大學生實訓實踐課時,從而能夠在課堂上有效的提高設計操作能力,課后也應保證足夠的復習和實踐時間,解決學生的實際操作問題,增加點評課后作業和練習的環節。第三,就是教學內容的調整,從原有的理論到實踐課程安排,轉換為以設計實踐為主導的項目教學,積極利用現有各種網絡平臺的專業知識,并將項目制引入到學習中,通過模擬商業案例,采用比賽項目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第四,改革原有對學生的評價,突出教師對設計能力的評價,并依據商業項目的水平來評價設計作品,引入商業的競爭和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與就業競爭崗位零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