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子瑞,王增利,*,王愛民,鄭加柱
(1. 南京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2. 辛辛那提大學,美國 45242;3.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8)
全國計算機與軟件考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評價計算機與軟件人才職業技術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近年來,部分省、市的人事管理部門在專業技術資格評審中指出:涉及計算機與軟件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通過全國統一的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進一步確立了計算機與軟件考試在人才職業能力評價中的權威性。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計算機與軟件行業人才職業能力評價標準尚未確立,對于考試越缺乏相應的評價。合理的人才評價方法應當充分考量考生的意見。針對目前國內對職業資格考試研究少的現狀,本文希冀能通過研究考生的人才評價體系,對該考試未來發展提供依據和參考,從而促進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對現代社會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目前,國內通過構建評價體系來研究當前政策、制度、社會資源等已經成為比較流行的手段。構建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已經涉及了很多領域。體系評價最初用于政策評價研究,在研究牧民對草原生態補償政策中,從補償標準、發放及時程度、對損失的彌補效果三方面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滿意度評價,并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內蒙古四子王旗地區相關政策的效果做了一些評價,并提出了一些建議[1]。體系評價也用于生態評價方面,在干旱區綠洲生態脆弱度研究中,從壓力度、穩定度、敏感度三個方向,通過對當地地理因子、指標進行計算分析,構建生態脆弱度模型,客觀評價了吐魯番地區生態脆弱度情況[2]。在海島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中,對我國海島旅游資源評價體系研究進行探討,依據國家國家標準,從海島旅游資源、區位特征、區位條件三方面進行測量,構建了4個層次58個指標的評價體系[3]。蘭蘭在構建高層次人才評價體系研究中,秉承科學性、通用性、實用性、系統優化等原則,運用兩次德爾菲法,構建了由三級指標構成的人才評價體系,并在東湖高新區作了實例認證[4]。
構建評價體系的研究中,選取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在建立科技人才評價研究中,由于目前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評價維度和指標構建上,存在著評價維度不全面的問題,評價往往集中于行業特征、科技績效等方面。針對對評價結果的研究多,評價人員自身素質的研究少的現狀,從而構建了從人才特征,科研積累,課題特征三個角度進行考量的評價體系[5]。在人文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中,研究視角視角轉向評價主體的多方面選取上,評價方法多方面選擇。應當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自評與客觀評價結合;專家評審與同行測評結合[6]。在研究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的選取變得更加寬泛,評價主體應當由校內老師,學生擴展至用人單位,政府機構;評價目標應當由教師教學轉向學生能力;評價內容應當由教師教學拓展至課程、教學資源、學習環境等多方面。評價客體由教師轉為非固定,多樣的人員,由此構建了由不同單位,機構,部門構成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7]。而在研究農村公共服務現狀時,研究視角被分為滿意度和需求度兩個方面。該研究利用問卷對農民進行滿意度與需求度兩方面進行調查,即充分研究農民滿意度之后,直接通過問卷了解居民對各項設施的需求程度[8]。中國特色積極就業政策評估框架研究對視角進一步細分,相關政策評價應該分為主觀與客觀指標各占40%和 60%的比重進行,主觀評估為滿意度、改善度、信心指數等主觀評價指標;客觀評估為投入產出比、小時工資、再就業幾率等客觀評價指標[9]。
構建評價體系過程中,指標選取與設置采用不同方法。在醫學技術人才研究中,利用Delphi法選取指標,即選取一定數量專家的意見,對指標進行確定和修改[10]。為了使指標選取和計算更精確、合理、規范,在研究農田調整劃定方案合理性評價研究中,在研究農田控制質量指標,提出了約束指標體系[11]。即利用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程的相關要求對評價準則進行修正。該研究通過將地理因素細分、修正,使指標更加精確且具有說服力。在研究西安市免費公園滿意度研究中,利用了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評價矩陣。對各二級指標進行模糊計算,最終得出評價值[12]。該方法在處理定性的,不確定的及信息不完善的問題方面有很大優越性。在校企合作進行醫藥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由校方和企業二者共同參與,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通過校企合作進行醫藥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模式[13]。
由以上對近年評價體系構建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評價體系雖然已經涉及很多領域,且在政策評價、人才評價領域用途廣泛,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構建指標體系的目的是對企業、政府現狀進行評價與調整,因此詢問評價主體的需求雖然重要,但仍不能忽視地區差異的影響。從研究方法上來看,現行的各種人才、政策評價體系往往以某個研究區域為背景,沒有考慮到研究區域中的地域差異。作為評價主體,參與評價的人員分布往往會存在明顯集聚特點,如某些問題意見達成高度一致,或人群地理分布集聚性明顯,從而影響了整個地區的評價結果。對于研究能否準確反映整個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還有待商榷,而且參評人員意見由于地區差異往往充滿個人意愿與主觀色彩。因此選擇合理的客觀因素對參評人員進行制約與完善顯得十分重要。
現有人才評價研究中關于行業人才的研究較少,且對人才空間分布的涉及不多,故借鑒人才與政策評價體系研究的優缺點,構建行業人才評價體系,并以全國計算機軟件考試為例,驗證該體系的合理性。
考試不僅評價人才的手段,也是一項由政府發起的非強制性的政策。本文認為,現行的各項職業資格考試是一個成型的人才評價方式,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人才的作用。考生作為參與者,一定程度上已經認可了考試,對考試總體的有著一定的認知,且有被評價為人才的愿望。因此,考量考生意見對職業資格考試的滿意程度可以反映;各地區相關產業作為受益者,針對自身發展現狀,對考試的認可程度不同,因此從地區發展差異的角度來進行人才評價也十分重要。
人才評價體系應當結合主觀與客觀評價,從考生滿意度,地區發展差異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合理、全方位的評判考試的人才區分度。評價體系構建應當從確立評價主體、選取合適的時間和空間尺度入手,并適當結合客觀因子。即評價主體應當與評價客體相匹配。評價客體對于評價主體而言,地理分布、職業類型、年齡分布等不能過于懸殊,且評價主體應當具有一定忠誠度;評價客體對于評價主體而言,應當具體、細致,評價角度應當合適,不能過于寬泛,也不能重復。
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考生滿意度從調查問卷出發,測試人才主體對考試的滿意程度。地區差異性從社會宏觀視角出發,通過相關產業數據獲取,對研究地區相關產業發展、人員素質等做出評價。即在兩個不同角度評價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再通過兩個角度互評,對雙方意見都進行研究,提高研究總體的可靠性,從而更加合理的評價該地區對考試的需求程度。
指標選取應當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現狀,充分利用各種研究方法,并通過科學嚴謹的權重設置,達到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的目的。指標選取應當選取能夠全方位、完整反映相應評價準則的指標為宜,同時也應當具有一定的重疊性,以便互相驗證,增加可靠性。如圖1所示。

圖1 行業人才評價流程Fig.1 Industry Talent Evaluation Process
人才區分度評價是一項綜合性評價。由此分為考生滿意度和地區發展度兩個角度,結合考生意見、行業發展以及以往研究,考量多方面意見。通過對相應年份的年鑒查詢,以及國家相關機構公布的年度數據進行的對比研究,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并研究討論后,選取了18個指標,構建了多層次,多指標的評價體系。其中,在考生滿意度中增加了考生對行業認可度的分析,在地區發展度中,對考試通過率、平均薪資分別進行分析,從而達到了兩個評價主體互評的作用。
考生滿意度提取,以社會問卷調查形式進行。問卷調查中設置了11個滿意度相關的問題。其中,1~6指標為考生對考試滿意度的評價;7~10指標為考生對考試成績結果的收益性評價,指標11為考生對目前計算機行業的滿意程度。
(1)制度合理性:評價考生對全國計算機考試制度滿意度。
(2)人才區分度:考生對全國計算機考試能正確評價,選拔人才的滿意度。
(3)評價手段:全國計算機考試評價人才的手段的合理程度。
(4)科目設置:全國計算機考試科目設置全面程度。
(5)能力評價:考生對全國計算機考試能合理評價,選拔人才的滿意度。
(6)大綱評價:考試大綱設置合理程度。
(7)能力認可:考試結果能正確認同職業水平的能力。
(8)就業幫助:考試結果具有給工作、就業提供幫助的能力。
(9)收入影響:考試結果對收入變化的影響。
(10)能力影響:本次考試對于專業知識和能力影響。
(11)行業認可:考生對目前該行業的認可程度。
社會需求度的角度當中,選取行業現狀、行業發展、人員素質等作為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充分反映社會對該考試的需求。其中行業現狀通過對同期年鑒中全省相關行業數據的提取,分析其中的產業規模、從業人數、職稱比率等數據得出指標數值。
(1)平均薪資:平均薪資反映了該地區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員素質高低。
(2)職稱比率:該地區每萬人中擁有職稱的人數。
2.3.1問卷設計
滿意度調查方法通常采用問卷調查法。本文設計的問卷分為三部分內容:考生基本情況、現狀評價、對考試改革需求。第一部分為考生的各項基本信息及社會屬性,如性別、年齡、學歷水平、單位屬性、職業類型、報考等級和已有等級。第二部分考生現狀評價采用李科特五級量表法來設計,并給備選項賦值分別為“非常滿意=5,滿意=4,說不清楚=3,不滿意=2,非常不滿意=1”。各項指標均從問卷中獲取,測量方式為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計算各項指標平均值即可得出相應數值。
2.3.2社會數據處理
在產業發展度角度上看,由于各個因子數值性質不同,量綱各異,因此需要對不同參評因子進行區分,才能與考生滿意度進行綜合分析。對于與人才區分度正相關的因子,則有:

對于負相關因子有:

式中,S為標準化值;X為該指標的原始值,Xmax為該指標最大值,Xmin為該指標最小值。
2.3.3權重設置
在考生滿意度角度中,由于數據量大,各項指標相關度較高,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過分析不同指標對主成分的貢獻度,確定相應權重。
從社會需求度角度上看,通過研究不同因子的重要程度,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該角度各項指標權重,權重設置見表1。

表1 全國計算機考試人才區分度評價指標及權重Tab. 1 Indicators and Weights of Differentiating Talents in NCE ExaminationsComputer Examinations
2.3.4因子分析法
本文對江蘇省計算機軟件人才區分度的評價方法采取因子分析法,對評價人才區分度的考生滿意度,產業發展度兩個角度的準則及指標中的數值進行權重分析,并對相關數值進行加權求和。最終得到不同地級市的合理性數據,結合各項因子進行客觀的分析。

式中,Pd(Personnel discrimination)為人才區分度指數,Ai為角度層、準則層、指標層的各項指數數值,Wi為數值對應的目標權重值。
2.3.5信度效度檢驗
信度是問卷調查中問卷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常用的衡量信度指標的方法有:重測信度法、復本信度法、折半信度法、α信度系數法。本文采用α信度系數法。一般認為總量表的信度系數最好在 0.8以上,0.7~0.8之間可以接受;分量表的信度系數最好在0.7以上,0.6~0.7還可以接受。α系數如果在0.6以下就要考慮重新編問卷。本文信度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信度檢驗表明,該問卷總體信度良好,兩個二級指標的信度全部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可以作為該研究的分析對象。

表2 問卷信度效度表Tab. 2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本文選取的研究區域——江蘇省是我國東部計算機行業發展良好的區域,該地產業規模大、專業性強、從業人數眾多。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該地區計算機行業人才需求逐漸增加,逐漸成為該地區支柱產業。樣本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報考人員分布Tab.3 Distribution of applicants
本文的研究數據為參加 2015年上半年計算機軟件考試江蘇考點的在職人員中隨機發放問卷1000份,共回收問卷830份,其中有效問卷788份。問卷有效率達79%,有效問卷中在職人員問卷401份,樣本量約占總人數的10%,問卷類型為紙質問卷。
2015年該行業的年鑒數據等。表4為年鑒中提取的社會需求度數據。
通過對考試滿意度及地區差異度兩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將地區發展度標準化,在1~5范圍內,數值越大該考試對人才的區分能力越強(圖2)。
從整個江蘇省來看,滿意度在全省范圍內較好。各地級市的社會需求度呈現明顯的北部、中部較低,南部較高的格局。以南京,蘇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且人員素質與當地產業發展無明顯關聯,產業現狀較差的地區也存在著高素質的就業人群。如泰州、揚州等。二者結合,不難看出江蘇省的計算機軟件人才區分度分布呈自南向北逐漸遞減的現象。
研究樣本內,考生滿意度的最終結果為 3.79。該結果表明,考生總體對考試滿意度較高,對考試收益性有較高的預期,總體認為該考試具有較強的區分人才的能力。
各項指標中,考生對考試合理性評價最大值為3.96,最小值為 3.74,而大綱評價在考試滿意度中占較大比重,說明考生對考試有著足夠的重視,詳細了解考試大綱,對考試的范圍,題型都有較好的認同。在考試收益性中也獲得了較好的滿意度,最大值為能力提升:3.83;最小值為收入提升:3.38,這也表明收入提升并不是處在第一位的利益驅動,如知識能力的提升,就業幫助,能力認可等也是考生更加期望得到的收益。
各地級市市地區發展度指數見表 4。在全省范圍內,地區發展度與產業發達度、產業專業度呈正相關特征,與人員素質呈現明顯的負相關特征。如南京地區信息產業發達,專業度在全省也名列前茅,而人員素質卻較為低下,人才區分度評價結果顯示,該地區信息產業對區分人才的需求很強烈;而宿遷、泰州地區人員素質雖然居于江蘇省前列,但地區雖然行業發達度不高,專業度較低,所以該地區行業對考試需求并不是非常強烈。對蘇中蘇北地區而言,軟件產業發展不是很好,故急需大量從業人員參與工作,區分人才的要求并不高,但素質良好從業人員可以一定程度上帶動該地區良性發展,避免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社會問題。
總體來看,人才區分度在整個江蘇省呈現明顯的自南向北逐漸遞減的特征,以考生滿意度為基礎,依據各地產業發展情況的不同而上下波動。各地人才區分度分布曲線分布如圖3所示,各地級市按自南向北逐次排列。

表4 地區發展度地區分布Tab.4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a Distribution
由于考生滿意度較好,故該考試的人才區分度在整個江蘇地區都較高。顯然,蘇南地區對人才區分的需求更為強烈,由于該地區產業規模大,難免吸引大量低素質的就業者。因此,在該地區推行相應的職業資格考試對行業發展十分有利。蘇中、蘇北地區尚處在起步階段,從業人數少,平均素質高,考試在當地推行依舊較為合理,但對區分人才的需求并非十分強烈。

圖3 人才區分度分布曲線Fig. 3 Talent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Curve
問卷中設置對改革需求以及部分現狀評價問題,對政策的改進可以起到一些的啟發作用。
(1)對相關考前培訓和人才繼續教育需求上,在792份問卷中,有433份表示有必要進行相應考前培訓,其中 172人參加過一部分或全程參與培訓;467人表示有必要進行相應的人才繼續教育,其中394人對此表示感興趣或是愿意參加。由此可見,組織具有權威性培訓是有市場的,符合考生希望的。2015年江蘇考點總報名人數為7808人,據此估計該省每年有 1500~1700人參加相應考前培訓;有 3800~4000以上人對人才繼續教育抱有興趣或是參加培訓。相應的市場應該得到適當監管與完善。
(2)從目前計算機軟件行業從業環境評價來看:在788份調查問卷中,有413人認為從業環境一般,183人認為從業環境很好,持負面評價的有65人;269人認為相關職業資格法律制度需要加大建設;311人認為相關政策應當更加完善。說明目前計算機與軟件行業總體環境合理,但仍有改善余地。尤其在江蘇省從業人員學歷水平較低的環境下,更好的建設計算機與軟件資格考試制度,有利于區分人才,改善當地就業環境。
(3)從報名人員分布上來看,報考人員中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330人認為考試制度作用為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標志;190人認為作用是確定工資待遇的依據;165人認為作用是社會對于從業人員的認可;123人認為作用是進入相關崗位的準入依據。對于軟件證書效力問題,388人認為證書效力認同度很高,209認為認同度不高;499人希望證書可以與大國際互認。該項結果表明該考試對于技術人員吸引不大,考試大綱、科目設置應當更加貼合實際工作,增加對技術人員的吸引力,實現對不同層級技術人員的區分。證書效力認同度并不高,說明證書并不能完全反映個人相關技術水平,對人才的區分能力有限。相關部門應當適當修改考試內容,注重實踐,實現對全行業人才的劃分,不僅僅區分基層技術人員素質,對管理層人員也有一定考量。
(1)在研究人才區分度問題過程中,不僅僅從考生滿意度進行分析,提出地區發展度的指標,結合不同地級市的產業規模、行業發展等地理因子分析,建立多角度,多準則,多指標的綜合性評價體系。
(2)問卷設計上,大多數內容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法,但仍有部分問題需要結合報考人員分布,行業發展等進行單獨分析。問卷總體結果令人滿意,考生對該考試滿意程度較好,證實了持續實行多年的全國計算機考試具有很好的區分人才的能力。
(3)江蘇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背后,隱藏著空間分布不均勻、產業結構不夠良好的問題。這與當地總體產值形成較大反差,合理的考試機制可以提高就業門檻,淘汰低素質從業者,不斷精細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4)總體上看,考試服務人群較為全面,報考人員以基層技術人員為主,也吸引了管理層和政府部門人員的參與,對與區分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該行業進一步發展;考試人員多分布在蘇南地區,對蘇中蘇北地區吸引力較小,由于地區發展差異,大量人員涌入大城市,加快蘇南地區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蘇北蘇中地區的人才流失現象。應當對目前考試制度進行一些改進,吸引更多基層技術人員參與考試,有利于提升從業人員能力,增強區域競爭力,實現該產業專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