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 娟
這本《斷舍離》放在背包里,被來來回回背了差不多一個月,今晚終于把它讀完,滿足感爆棚。
書的作者是日本的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因擅長家居中的收納整理而聞名,但在這本書里,作者倡導的不單單是整理、歸類等尋常做法,她在書中不斷強調一個動作——扔。
在山下英子的理念中,人才是主人,物是為人服務的,當下這個時刻它是否有用,是衡量物品需不需要存在的唯一標準,那些“說不定以后可以用到”“這件物品珍藏著太多美好回憶”的說法在這里是行不通的。多余閑置的雜物會散發出束縛、混亂的負能量,給居住在房間內的人帶來停滯、腐朽的運勢,像魚兒生活在滿是淤泥的池塘中般,無法喘息和透氣。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諸多案例證明,那些消極頹敗的人生其實最先體現在生活起居的混亂無序上。
書中將以下三種物品賦予“破爛兒”的稱謂:一種是不用的東西,被漫不經心地保存著,太久沒用,差不多已經忘了它的存在(比如雖然不合身但價格昂貴的衣服等)。另一種是物品是還在用,但實在是不喜歡,只是隨便將就著,也并不珍惜 (商家送的免費贈品多在此列)。第三種,也即最后一種,是物品本身承載著回憶和情感,因此而舍不得丟掉 (這里有許多年前的日記,十多年前的信件等)。這樣的概念定位,真是刷新思維啊!
去年搬家后,原來的房子一直在收拾整理中。清理了四五次,依然有很多物品不知如何處置:雖然不太喜歡但仍很新的衣服、不知道哪天才會用到的一些生活器具等。反復思量多次,最終決定全部扔掉,叫來收廢品的小販幫忙,整整拉出去四大紙箱。想來實在可怕。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的形象。而當我們隨便湊合著使用物品時,別人也會用隨便湊合的態度來對待我們。作者特意強調,物品不必追求奢華、高檔,只有品質優良的東西,人們才會真正珍惜。你用買十件廉價衣服的錢去買一條洋裝裙,若洋裝裙的使用率高于十件一買回來便被雪藏的衣服的話,你的選擇就是正確的。這種“少而精”的生活理念此前也曾被諸多時尚人士提倡過。當我們認真實施 “斷舍離”法則,精挑細選每一件生活物品時,家中只留下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東西,它們中的每一件都像自己的一個朋友一樣,居家便成為一件愉悅快樂的事情。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無端地便有了惰性,不想參與無謂的應酬,不想將就地與討厭的人坐在一起,只想跟喜歡的朋友一起玩兒,只想做喜歡的事情,只想看想看的風景。這段話的意思與山下英子在《斷舍離》這本書中所提倡的理念不謀而合。
也許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便是這樣的,從想贏得所有人喜愛的妄想中醒來,從想做好所有事情的自大中冷靜下來,只做重要的事情,為真心的人付出,不斷剔除多余的追求和負累,讓生命在漫漫時光中輕盈起舞,逐一場芳華似水、詩意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