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平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要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要美;中國要富,農村必須要富”的農村基層建設指導方針。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對“三農”和扶貧問題進行了高度的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的重大文件政策,做出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本文主要以貴州省赤水市為例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赤水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的決策部署,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用,將抓好黨建工作充分的重視起來,將實現富民作為根本的追求,充分的發揮了黨建推動“三農”工作、助推富民強村的核心引領作用,積極的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近年來,赤水市嚴格的按照“水中養魚、石上種藥、山上種竹以及林下養雞”這一思路,并且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確定了許許多多的農業產業工程,基本實現了人人有致富門路這一重要目標。金釵石斛種植面積9.1萬畝,占據著全國金釵石斛種植總面積百分之九十左右,鮮品產量達到五千噸,共有12546戶農戶參與到發展中,人均年增收達到五千元以上。除此之外,烏骨雞產業在2017年一共出欄730萬羽,綠殼蛋產量在0.5萬噸,產值大約在五億元。然后在生態水產行業,其養殖面積有1.3萬余畝,年產量在5500噸以上,全市約有3300戶農戶參與到生態水產養殖中,戶均增收在1200元以上。產業長短結合,發展也是多種多樣。
全市黨基層組織有566個,共有11個鎮,3個鄉,34個社區。市直機關工委對其中的黨組織和黨員直接進行管理,基層黨組織共有169個,黨員有3649名。全市共有社區124個,國家干部到村任支部書記、副書記35人,后備干部134人,項目書記113人,兼任集體經濟負責人81人。全市享受離任村干部補貼共計898人。
要想更好的帶動鄉村的發展,那就必須得增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重點抓好干部隊伍和平臺載體這兩方面的建設。首先就是需要重視基層黨建綜合平臺的建設,具體可以借鑒國內一些成功經驗的案例,將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以及社會建設等事項共同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以此來有效的進行整治功能的強化,使得基層黨建設能夠更好的引領富民增收等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然后就是應該加強村干部隊伍和村級黨組織的建設,以此來為農民脫貧致富選好帶頭人,創建一支愛黨、愛農民以及懂農業的高素質工作隊伍。除此之外,還應該將一些群眾基礎好、經驗豐富以及工作能強的已經退居二線的黨員同志利用起來,選派他們到一些經濟較為薄弱的農村擔任發展顧問,及時的為農民解決一些發展過程中遇見的問題。
這項工作的重點就是充分的發揮出普通黨員的作用,首先應該對基黨員干部進行相關教育引導和培訓學習,讓他們學習特色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質內涵和最新精神,進而在參與進來的過程中引導以及說服其他民眾也參與進來。然后就是應該重視利益方面的引導,始終堅持特色田園鄉村需要有所有村民共同建設和共享這一重要的原則,將黨建合理的融入到新型農業經營和生產的方式中,以此來有力的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同時還應該積極并且穩妥的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強對中糧大戶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等一些新興農業主體思想的引導,具體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形式來盤活農村閑置房屋以及集體建設用地等資源,讓農民群眾得到真真實實的收益,實現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對接。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重視鄉規民約的建設,這方面也可以借鑒國內以下成功案例,例如黃龍峴環保《村民公約》,讓村民自發的約定、自發的進行管理,有效的提升他們共建美好家園的自覺性。
積極的進行創新是實現鄉村富民增收最為有效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具體可以大力的發展和培育創意農業、鄉村手工藝、休閑農耕體驗等產業,使得農業成為有希望和有奔頭的產業。同時還應該積極的推進一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重視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在鄉村新業態和性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合理的應用互聯網以及生態等模式構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農業產業鏈。除此之外,國家也是應該加大對農民創業扶持的力度,通過社區服務中心等平臺為農民創業就業搭建綜合性的服務載體,以此來為集體經濟和農民在這一產業鏈中得到更多的就業和創業的機會,使得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夠實現就業和創業致富這一目標。一些條件比較好的農村合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農民開網店和微店,以此來拓展農產品市場,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我黨在十九大中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其屬于一項綜合并且系統的工程,而基層黨組織則是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是否能夠落地見效的重要因素。基層黨組織必須得將自己打造的堅強有力,不斷的提升自身引導力和號召力,并且還應該積極的進行創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這一重大決策的切實落實,取得良好的效果,促進農村振興,使得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夠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