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光達
自《合作社法》頒布以來,和政縣積極鼓勵、引導農民按照“自愿組合、入社自由、相互合作、利益共享”的原則,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截止2018年6月,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85個,成員出資額達8.3億元,社員3700多人,全縣57貧困村成立合作社180個、實現了合作社在貧困村的全覆蓋,全縣種植類合作社58個,養殖類合作社167個,林業類合作社152個,其他8個。有國家級示范社3個、省級示范社7個。合作社經過8年的發展,從社員數量、服務內容、服務質量、從業人員素質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由原來的村委會主要負責人擔任向返鄉創業青年、致富帶頭人、大學生等有一定的經營理念、經驗、資金、知識的人員擔任轉變。生產經營由傳統的經營模式向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及網絡直銷轉變。
缺乏合作意識,偏離立法初衷。一些農民設立合作社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享受國家補助資金,從而組織當地農民湊人數設立合作社,成立后并沒有以合作社的名義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合而不作,成為“空殼社”;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是以家庭人員出資,合作社的運作、利潤分配往往由一個人說了算,成為“一人合作社”。
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如成員文化程度低、小農意識強、民主意識缺失、管理水平差,雖然依據章程設立了各項組織機構和各項制度,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寥寥無幾,可操作性不強,導致管理行為的隨意和經營行為的混亂。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者大多是農民,合作社的負責人一般由所在村組負責人或當地的種養殖大戶擔任,靠長久積累的經驗做事,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據當地特色資源優勢發展經營,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對如何將產業做大做強以及對合作社和產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對創優創牌方面的意識相當缺乏,從而導致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興的經營組織,一般自有資金來源于入社農民繳納的會費,資金實力非常有限,融資渠道相當狹窄,季節性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而各類商業銀行基于專業合作社運行的不可預知性,出于自身資金安全原因,往往不愿意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致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困難。
目前有工商、農牧、農機、供銷社等部門管理合作社,造成多部門管理,表面上有多個婆家,實際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與服務沒有到位,嚴重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序發展。
建議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備案,由行業部門歸類管理,并進行具體的業務指導。工商部門需進一步規范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需加快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幫助專業合作社建立一整套企業化管理制度和規模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內部管理制度,增強專業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農民入會的積極性,特別是精準扶貧農戶的入會積極性。
配合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農超對接現場會”,適時組織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洽談會、博覽會、展銷會等活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國內外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銷售網絡;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設自己的營銷網站或借助其他網站平臺開展網絡營銷,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和形象,擴大產品銷售渠道,搭建社員之間、合作社與外界之間信息交流的平臺。
一是建議政府部門出臺保留編制、職位、工資,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才到專業合作社扶持指導開展工作;二是加強對合作社負責人、工作人員進行強化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懂市場、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全面提高合作社的整體素質。同時,針對各專業合作社存在的綜合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的現狀,對其進行市場營銷、信息利用、財務核算、經濟合同、計算機等方面的強化培訓,促使改變過去傳統的種養殖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充分認識到扶持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民和農業,切實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應強化對合作社的財政支持的力度,充分發揮財政獎補的導向作用,強化對新建合作社的獎補力度,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到這一領域中來,壯大合作社的總體規模。應加強對先進合作社的獎勵力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揚先進的模范引領作用,為其他合作社樹立學習的榜樣,明確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通過對先進合作社的大力獎補,可以更有效地扶植一批本領域內的“拳頭產品”,樹立本行業的良好形象。
一是要建立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評級制度,制定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管理政策,合理確定信用評級標準,二是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需求特點,創新金融服務產品,解決其融資難題,使其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不斷促進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