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婷
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2015年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汪洋副總理強調指出,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結構調整大體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為農產品供給不足下的農業結構調整。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經濟作物,調整種植業結構。
第二階段,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為主要農產品供過于求下的結構調整,這個階段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農業發展總體徘徊,農業出現增產不增收或者增產多增收少,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個階段,自治區大力實施棉花發展戰略,棉花實現面積、單產、總量、調出量連續大幅增長 。
第三階段,2002年之后持續到2014年,為農產品市場需求帶動下的結構調整,這個階段的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在市場需求引領下進行的種植業結構、農林牧結構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在市場需求帶動下,我區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實現優化升級。豐富了農產品市場,保障農產品供給,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支撐了農民增收 2004年至2014年,中央連續發布的11個一號文件,突出的是“強基礎、保供給、促增收”,主線就是結構調整。
第四階段,2014年以來,農產品供給普遍過剩、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下的結構調整。這個階段經濟增長乏力,糧棉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難度明顯加大,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為主線,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不斷轉型升級,著力提升農業競爭力。
第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著力解決農業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幾個難題”。即1、如何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產品的供求關系。2、如何提升我區農業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3如何給 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第二,要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按照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答記者問時講到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去庫存、補短板、增效益、育主體、增動能。這是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容的高度概括。
首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其次,過去農業結構調整主要解決農產品短期數量平衡問題,考慮農業生產結構問題,是農業生產力范疇內的調整,而現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促進數量平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 要在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注重優化產業結構、經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是在要在突出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注重體制改革,增強內生動力。
最后,要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一是要推進農業供給領域全方位變革。推動農業從農產品生產領域,向農產品加工、儲運和營銷領域拓展, 開發農業多功能,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二是要創新體制機制。 激活資源要素潛力,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 三是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力量引領結構調整,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政府要 強化政策引導、加強服務支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四是要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提質增效,依靠適度規模經營要效益, 五是要加快綠色發展, 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和生態產品供給。六是要確保農民持續增收。不但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
總體要求:突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穿到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依靠科技驅動,改革創新,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現代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增強農業競爭力。
第一,深挖農業結構調整潛力,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水平。第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第三,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就是要更加突出科技在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作用,堅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形成一批農機、農藝相結合,組裝配套的新技術、新模式,推進農業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第四,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為農業引入現代生產要素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第五,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繼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深入推進農業環境治理 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創新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實現農業集約、節約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
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推動城鄉要素均等交換,擴大農村產權交易,盤活農民土地等財產性資源,把農民“沉睡”的財產變為資產和資本,釋放財產增值、農民增收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