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建
畢節作為貴州省的農業大市,自試驗區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農產品開發,向外打造自己的“菜籃子”工程。在畢節試驗區成立30年來,金沙縣農產品發展歷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發展從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過渡;二是農產品生產從個體化向合作化、規模化發展;三是農產品生產思路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現今更加重視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供給日益豐富人們的需求;四是農產品營銷渠道呈現出多樣式,由單一的實體市場向電商平臺與實體店相結合的方式轉變。
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金沙縣在農產品的營銷發展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同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今后農產品生產的創新和持續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營銷正日益成為我國廣大農民增收和農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然后從當前金沙縣農產品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金沙縣農產品在營銷發展道路上依然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產品在前期生產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調查,憑著以往的經驗盲目性生產,大量種植的結果是農產品嚴重過剩,導致農產品供給遠遠超過本地市場需求,農產品銷售困難。而有些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需求線缺少彈性,出現了“谷賤傷農”的現象,農戶利益受損。
今年來農戶在農產品的品種選擇和技術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在實現生產銷售一體化模式上尚不完善,銷售主要靠自己去尋找市場,而很多農戶又在市場開拓上缺少經驗,導致生產出來農產品不知如何銷售,農產品與市場脫節,導致農產品大量積壓在家里,農戶利益受損。比如今年金沙縣清池鎮農戶新引進種植的荷蘭豆雖然大量豐收,但銷售渠道比較單一,造成種植出來的大量荷蘭豆賣不出去。
許多群眾在農產品生產中存在著趨利心理或對合理施用化肥、農藥認識不足,還存在著濫用農藥和大量使用化肥的現象,監管機制構建還不完善,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在誠信雙向溝通不夠,綠色、有機農產品銷路不暢,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積極性。
加強政府組織指導,發揮黨建幫扶作用,規范農產品市場,暢通農產品直供渠道,協調部分農產品進學校、進醫院、進機關、進企業。建設農產品綜合市場,拓展農產品市場營銷渠道。在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中,建立農產品“基地+生產+加工+營銷”模式,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求的提高,對農產品的品質追求已越來越高,農產品特色要求已向多元化發展,市場也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因此農產品提供者必須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偏好,務必把綠色和安全健康根植于農產品生產中,嚴把農產品的質量技術安全關,市場推廣中做好綠色、有機、無公害安全宣傳,把綠色、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提供給廣大的消費者,加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條件,利用貴州大數據發展的區位優勢,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搭建智慧農產品云平臺,加強對外信息溝通和技術交流,實時了解農產品信息動態包括市場價格變化和農產品期貨市場變化情況,以及消費者偏好和對該農產品需求的變化,做好智慧農產品流通和市場監管,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變化的情況反饋以便于及時作出農產品生產調整和技術創新。
農戶在種植農產品之前,做好充分市場調查,加強與在各大城鎮的大宗超市合作,推廣品質多樣的農產品,然后在周邊各個城鎮人口集中的地方新建有機生態農產品專營店,強化合作,誠信經營。強化技術創新,改善農產品品質,實現生產和營銷經驗的多元化,提高抗風險措施。掌握顧客需求、偏好等市場信息,以市場定生產,以技術創新促個性化、品質化生產,解決好消費者的有效需求,提高應付市場風險的能力。
農產品營銷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需在品牌創建上下功夫,做好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宣傳和市場推廣,立足于市場發展的規律,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注重產品的新穎設計和包裝,推出名優名牌,形成品牌效應提高產品綜合競爭力,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
農產品作為農村土地產出的初級產品,初加工包裝產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極易發生波動,容易引發農產品市場風險。農產品市場風險的管理,首先從理順農產品供需關系上下手。要想使農產品市場風險系數降到最低,就應該掌握整體市場的供需量,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農產品維持在一種供需平衡的狀態,從而使農產品的價格維持在一種合理的水平。其次是樹立綠色安全環保的理念,讓市場上充斥的是安全放心農產品,讓消費者購買放心,用得安心。最終使農產品向生產的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到市場營銷多元化、信息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