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金普新區共有10個涉農街道、110個村、16個社區,農業人口36萬人,農村面積為1237.88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一半以上。全區耕地面積58.53萬畝,設施農業面積10.09萬畝。
十二五期間,金普新區確定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為方向,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明確都市現代農業“保供應、拓功能、促增收”三大發展任務,成功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村發展轉型。
金普新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水果、水產、蔬菜、畜牧和花卉五大優勢特色產業,開展“菜籃子”、“果籃子”和“奶罐子”基地建設。截至2015年底,在蔬菜產業上,全區擁有8個農業部蔬菜標準園,蔬菜播種面積7.5萬畝,蔬菜總產量39.9萬噸;在水果產業上,創建農業部標準果園2個。全區水果種植面積 10.3萬畝,產量10萬噸;在花卉產業上,花卉栽植面積1.2萬畝,以設施生產高檔花卉為主;在畜牧產業上,向標準化飼養場發展。全區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37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創建場10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率達到85%以上;在水產產業上,全區海水養殖面積40萬畝。
農業與第二產業相結合,向第三產業延伸。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及物流產業發展,全區農業加工產業產值達56.2億元。二是充分利用新區大櫻桃、草莓、藍莓以及高檔蔬菜等資源,大力發展以水果、蔬菜采摘、農村生活體驗、農業景觀觀賞等都市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實現年社會價值約14億元。三是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打造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組織+農民的產業化模式。
新區現有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和3個市級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以科技園區示范區為主體,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項目承接平臺,引進高科技農業產業,加快農業設施的升級改造和精品果園的建設。
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和孵化體系建設。積極引進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公司等入駐,發展科技籽種產業,結合農村科技下鄉“百千萬”活動,建立一支由農村技術員、農村護林員、農村防疫員、農村水利管理員以及農村信息員等500余人的基層服務隊伍,初步建立了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
全區建立21個監測站點,形成區檢測中心、街道檢測站、基地檢測點三級檢測體系,做到了快速檢測與定向檢測相結合,年均檢測果菜樣品5000余個,合格率在99.6%以上;強化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密度達到100%,重大動物疫病應免畜禽免疫率達100%。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率100%,耳標佩戴率、消毒面也都達到了100%。
金普新區要圍繞“保障城市供應,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發展目標,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現集群發展。以東部區為主的設施農業聚集區,以西部為中心的蔬菜、水果生產基地,提升老果菜基地的生產水平。以炮臺街道為中心的畜牧養殖發展區和以登沙河、三十里堡為中心的奶牛產業聚集區。
一是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重點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水果精深加工、糧油精深加工。二是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推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和新農莊、農家樂(漁家樂)發展。三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標準化生產為推動力,構建 “三品一標”、省市著名商標和國家專利產品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四是促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以需求為導向,培育農產品流通企業,推進農產品冷鏈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的經營模式。二是加快新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的經營主體地位,向規模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的發展。
一是鼓勵現代生產要素和國內外社會資本進入新區農業發展領域,促進國內外高端農業科研成果推廣應用。二是開展三農基礎信息云平臺和農村信息化網絡建設,實現農村信息與城市信息對接、農業信息與市場信息對稱。三是依托農業科技生態園區建設,打造東北農業科技孵化、示范輻射和農產品加工貿易產業化示范基地。四是加大智能化技術在設施農業上的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
一是建設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體系。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施用。二是建立較為全面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體系,加大科技投入,增強監測手段和能力,確保各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三是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