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連啟
近年來,張家川縣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融合發展等理念發展新農業,以脫貧攻堅為載體,以深化農業和農村改革為契機,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進一步深化我縣農業結構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張家川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全縣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2080小時,≥0oC 的有效積溫2969oC ,≥10o度有效積溫2257oC,熱量充足,光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平均氣溫7.45OC,無霜期163天;全縣平均降水量630毫米;境內平均海拔2011.4米,氣候濕潤冷涼,適宜多種藥材生長。林區山青林茂,萬木崢嶸,境內中藥材品種繁多,有38科、154種,主要有沙參、黨參、大黃、紫苑、獨活、升麻、甘草、蒲公英等植物藥材以及少量的鹿茸、麝香、牛黃等名貴藥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縣耕地面積56.44萬畝,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有傳統的中藥材種植習慣,群眾基礎較好,為今后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我縣把中藥材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首要產業重點培育,把發展家庭農場種植和土地流轉作為擴張基地規模的主要措施,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中藥材規模化發展。2018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2萬畝,主要分布在我縣的馬鹿、張棉、馬關等鄉鎮,其中以黨參、黃芪、黃芩、板藍根、柴胡、大黃種植為主。
我縣中藥材產業大致有以下特點:一是從2008年開始我縣實施的鞏固退耕還林后續產業農產品基地建設(中藥材種植)項目,該項目在張川、張棉、木河、馬關4鄉鎮分別實施,推動了我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二是2012年,我縣出臺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優惠政策的激勵下,我縣馬鹿、張棉、平安等鄉鎮高度重視,是我縣中藥材發展高峰期;三是2014年,我縣楊進良注冊了我縣第一家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的“張家川縣馬關鄉進財種植家庭農場”,該農場的注冊打破了我縣長期以來以農戶為主的零散種植模式,集中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耕作機械應用力度,促進了全縣中藥材生產向規模化、效益化方向發展;
張家川縣境內只有農產品交易市場,但是沒有專業的中藥材批發、零售市場,我縣藥材種植規模較小,外地商販不愿來當地收購或低價收購,出現豐產不豐收現象,直接影響了藥農種植積極性。
張家川縣綠源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是我縣僅有的一家中藥材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200噸,相當于1000畝藥材的產量,且為初加工,由于加工能力有限,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太明顯。中藥材加工企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和“公司核心區+農戶分散區”模式,在全縣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種植示范基地,有效緩解了廣大藥農豐產賣難的問題。
當前我縣中藥材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種植規模偏小,產業化程度低。且管理粗放,沒有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二是信息不暢,抗風險能力差。由于農戶分散經營,缺乏正確的市場信息引導,加上銷售渠道狹窄,無法抵御市場風險,從而極易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標準化種植技術缺乏,品牌意識不強。農民對中藥材標準化生產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種植、管理、施肥、施藥,采收都比較隨意,種植不規范,不符合標準化生產要求,這將嚴重制約中藥材生產的發展。四是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影響了中藥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張家川中藥材產業發展,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土地流轉,推動規模經營;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加工,全面提升藥材質量和效益,依托信息化技術,建設新型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加強質量監管,增強科技服務,擴大對外宣傳,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中藥材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社會效益,把中藥材產業打造成為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促進精準脫貧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新興產業。
3.1 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成熟技術推廣力度。根據我縣中藥材發展狀況,縣經作站在和各鄉鎮農業中心是技術服務主體,縣經作站研究制定中藥材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各鄉鎮農業中心負責本地區種植農戶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同時,積極開發我縣一些好的傳統種植技術和優勢,大力推廣新技術,盡快普及中藥材種植技術。
3.2 扶持培育中藥材龍頭企業。目前我縣中藥材加工企業規模偏小,加工深度不夠。應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升級改造,擴大規模,增加產品附加值,推動我縣中藥材產業發展。
3.3 加強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以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建成地道、優質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研究制定我縣中藥材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并推廣到田間、地頭。鼓勵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在優勢產區和重點鄉鎮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展綠色有機認證,帶動藥農實現種植標準化。
3.4 加強專業合作社建設。要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業務指導,重點培育一批機構完善,運作規范的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通過資金扶持建成一批“統一規劃區域、統一種植時間、統一供應物資、統一技術規程”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逐步改變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數量少、作用差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