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濤
河南省是我國的產糧大省,其小麥種植面積約7800萬畝,小麥產量占據全國總產量的28%,為我國人民的生活需求有著重要的貢獻。盡管小麥的產量如此之高,但是在小麥的種植過程當中受到各種病害的影響,而小麥赤霉病就是其中危害小麥生長的病害之一,病害流行時會對小麥造成嚴重的危害,其流行的發生受到菌源、品種抗性、生長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將針對小麥赤霉病,著重對予其發生特點做出分析,研究探討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作為參考。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流行不僅能夠對小麥的產量造成嚴重的減產危害,還對小麥的品質及種用價值造成影響。赤霉病危害小麥之后,將會昌盛各種真菌霉素,若將這些受害的小麥食用之后,將會引起食物中毒、惡心、發熱、頭暈、腹瀉等癥狀,對人及家畜造成嚴重的生命威脅。所以,如果小麥赤霉病對整畝小麥的侵害超出百分之四,那么就會失去小麥作為食用及飼料加工的價值。
小麥赤霉病是由多種真菌侵害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在小麥幼苗期到抽穗期各個階段都會受到其危害,可對小麥造成苗枯、莖基腐、桿腐、穗腐等癥狀。其中危害最嚴重的就是穗腐的發生,在小麥抽穗揚花的時期病菌侵入,初顯癥狀時期為小麥的灌漿到乳熟時期;在病害初期,小穗潁殼上開始出現淡褐色的點狀斑痕,之后逐漸的擴張到整個小穗,最后蔓延至附近周邊的小穗上,致使小穗發病枯黃。在小麥處于潮濕的氣候環境之中時,小麥小穗的基部將會出現粉紅色的霉層,這時期人們通常叫做“紅麥頭”;而若小麥處于干燥的環境之中,病菌可侵害穗莖或是穗軸,起初侵害部位變為褐色,之后枯死變成白色的白穗;后期并不將會產生臉黑色的子囊殼。
大自然是人類不可抗拒的,其各種自然因素導致了小麥赤霉病的各種致病物的發生、傳播、發展、導致病害的發生流行。
氣候原因利于赤霉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傳播。田間濕度較大,多雨時節,潮濕的生長環境,為中旬抽穗開花的小麥赤霉病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高溫、濕度大、連陰雨天氣、強日照都會對赤霉病的發生提供條件。
調查發現,在田間的菌源量是滿足小麥赤霉病大流行的有利條件。往往在四月到五月這段時間麥田的帶菌率較高。
大部分村民因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不了解小麥赤霉病的特點,對于小麥赤霉病的危害不予重視;認為去年都沒有發生過該病,今年就不用去管,為此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次,村民在種植過程當中缺乏科學的種植管理方法;不注重對于天氣變化的關注,在雨水充沛多雨的時節,對田間的排水工作沒有做好,造成菌源的大量滋生,從而為小麥赤霉病等病害提供了有利的發生條件,對小麥造成嚴重的損失。
小麥品種的不同對于有小麥赤霉病的抵抗性與感染性也是不一樣。品種過于單一化將會加大病害的發生;因此,要推行具有抗病性強且品種多樣化的小麥品種作為種植品種,減少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加強小麥品種具有抗病性、抗感染性的小麥育種與引種工作,是目前防治病害發生的最經濟最有效的重要手段。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當中,要合理的對田間濕地開溝排水灌溉,降低田間的濕度,減少田間菌源量,創造良好的小麥生長環境,防治赤霉病的發生;在小麥收獲之后,要對麥田進行深耕與滅茬的工作,清除病殘體,消滅菌源;提倡使用配方肥料來提高小麥的抗病害能力。
3.3.1 拌種
對小麥進行播種前拌種處理,可以有效減少病害對于小麥的危害,提高小麥的產量。其拌種的具體方法為:在進行拌種是可以選用增產菌進行拌種,每畝可以使用固體菌劑一百到一百五十克,或者是使用液體菌劑五十毫升進行對種子的噴灑攪拌,使其均勻的混在種子表皮,進一步將種子進行晾干,晾干后即可進行播種。
3.3.2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治小麥赤霉病危害小麥的揚花抽穗期,防治穗腐的發生,預防工作至關重要,一旦出現問題,那么所做的防治工作將會沒有實際的作用效果。在藥劑防治工作中,要利用專業的方法,對小麥的病害要進行集中的預防。其具體的預防方法為:選用多菌靈可濕粉劑為佳,每畝可采用百分之五十的多菌靈可濕粉劑一百克,或者是使用百分之七十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七十克左右,再加百分之四十的三哩酮懸浮劑一百克兌水70公斤,對小麥的穗部進行噴藥噴霧,要求是噴藥均勻,注意天氣變化,避開多雨多霧天氣。在小麥的揚花灌漿時期,可以利用殺蟲殺菌劑和磷酸二氫鉀進行混合使用,防病的同時也防治蟲害,達到病蟲兼治的目的,使小麥的病害發生面積與發生的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3.3.3 適時播種
河南信陽的半冬性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日~20日之間,弱春性的適宜播種時期為10月20~25日,適時早播可以將小麥的揚花抽穗期提前,有效的避開小麥感染赤霉病與發病的時間,保障小麥的產量增收。
3.3.4 加強農民對于小麥赤霉病危害的認知
因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對于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特點與科學預防沒有進行充分的認知,對小麥赤霉病對小麥造成的危害不夠重視。因此鄉鎮部門要加強對農村農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對小麥赤霉病病害的知識普及工作,并積極組織農民進行病害防控的培訓工作;加大對病害的預防防治推動工作,對于鄉鎮人員對病害防治工作不予重視配合,造成小麥產量損失的情況,要追究其相關的責任。促進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小麥的赤霉病病害是可控可防的,關鍵是要求我們對下麥赤霉病的發病特點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分析其發病的原因。在思想上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重視起來,運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及預防手段,將小麥病害能夠有效地進行預防,減少病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提高小麥產量。促進農村經濟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