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玉米種植技術獲得了進步,玉米品種不斷的增加,由于栽培技術的發展使得玉米的產量不斷的增加。但是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由于廠譜性農藥被廣泛的使用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使得玉米病蟲對農藥有了一定的抵抗性,因此本文主要是對常見的玉米病蟲害的種類以及合理防治的建議進行分析研究。
不同時期玉米病蟲害,這些病蟲害主要出現在玉米種植的前期、出苗期以及結穗期,由于在這些時期玉米是很容易感染各種各樣的病害,正是由于這些病害的出現就使得玉米種植的質量和產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玉米大斑病害是枯葉病、條斑病,玉米在種植過程中感染大斑病害后,就會在玉米葉片上出現斑點現象。隨著玉米不斷生長,玉米表面的斑點就會不斷擴大,甚至出現聚焦的現象,玉米的葉片也會出現枯萎的現象。
玉米小斑病主要出現在玉米抽雄與灌漿時,玉米感染小斑病害后,玉米秸稈上會出現斑點,尤其在高溫天氣或是溫度升高情況下,小斑病病原體活躍性就會大大增加,還會感染到其他的玉米植株,出現大面積的感染,病蟲害情況比較嚴重。
玉米黑粉病害又被稱為黑穗病,這種疾病是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都可以感染黑粉病害,為害植株地上部的莖、葉、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組織。受害組織受病原菌刺激腫大成瘤,同一植株上常多處生瘤,或同一位置數個瘤聚在一起。植株莖稈多扭曲,病株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結穗。該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腫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別于絲黑穗病。絲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雜亂的黑色絲狀物。對玉米的生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嚴重的影響玉米的產量和生產的質量。
常見的玉米蟲害是比較多的,首先是地下蟲害。地下蟲害主要是包括金針蟲、螻蛄、地老虎等幾大類。這些害蟲主要是在夜間活動,以玉米的根莖為食,作物受害后輕者萎蔫,生長遲緩,重的干枯而死,使玉米缺苗斷壟,以致減產。
玉米螟蟲是對玉米危害最大的害蟲之一,又被稱為玉米鉆心蟲,是一種鉆蛀性害蟲。玉米螟幼蟲呈乳白色,背部一般帶粉紅色、青灰色或者是灰褐色。繁殖能力強悍,在春夏秋季對玉米有著不同程度的危害。
玉米蚜蟲是危害玉米生長的主要害蟲,由于玉米蚜蟲的幼蟲和成蟲都可以在冬季過冬,生存能力十分強悍,并且由于在春季氣溫上升,蚜蟲就會大量的進行繁殖,由于繁殖速度十分迅猛,因此對玉米的危害巨大。尤其是在七月中下旬時期,蚜蟲的危害最大,由于蚜蟲以群居為主,以玉米心葉為食,嚴重危害玉米的生長。
3.1.1 合理防治不同時期的玉米病蟲害措施分析
不同時期的玉米病蟲害,主要是出現在玉米種植的前期、出苗期以及結穗期,首先在玉米播種的時候要對玉米的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如在玉米種子外部包裹種子劑,減少蟲卵數量。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玉米種植的質量。秋收后,需要將玉米的秸稈放置在土壤中進行腐化處理,降低病蟲的存活率。
3.1.2 玉米大斑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農民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尤其在玉米大斑病害防治的過程中是需要選擇一些抗病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這樣就會使得種植出來的玉米抵抗大斑病害的能力大大的提高。不僅如此,還需要利用深耕方式對玉米進行播種,在玉米播種之后還需要對玉米的田間進行有效、合理的管理,并及時的對玉米進行施肥,這些措施都可以大大的增強玉米對大斑病害的防治。
3.1.3 合理防治玉米小斑病害的措施分析
由于玉米小斑病害是可以感染其他的玉米植株,會造成大面積的玉米感染,使得玉米的產量大大的減少,造成農民的損失。因此在種植玉米的時候要加強對玉米品質的培育,根據玉米生長的相關情況來噴灑農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3.1.4 合理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措施分析
種植玉米的過程中首先要提高和種植玉米品種的培育,尤其是對玉米抗病品種的培育。其次要科學、合理的選擇合理輪作,實行輪作倒茬制度,調整農作物布局,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影響有害生物棲息生活條件,有效的防治玉米黑粉病原體的出現。
3.2.1 地下害蟲防治措施
由于地下害蟲對玉米最大的危害是第一代幼蟲,因此在防治地下蟲的時候誘殺第一代成蟲是最佳的防治方法。不僅如此,農民在秋收后還要對土地進行深翻,這樣就破壞了地下害蟲的過冬環境,消滅了越冬蟲源,減少了害蟲的孵化的數量。如果地下害蟲十分嚴重就需要采取藥劑進行防治。
3.2.2 玉米螟蟲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螟蟲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蟲口的基數,由于玉米螟蟲的幼蟲一般是在玉米的秸稈中進行過冬,因此在螟蟲羽化的春季之前進行處理,將玉米的秸稈燃燒,或者是加工飼料,有效的消滅過冬的幼蟲。
3.2.3 玉米蚜蟲防治措施
處理蚜蟲做有效的方法是化學方法,就是在玉米心葉期將治理蚜蟲和螟蟲結合起來,用25%噻蟲嗪3000~4000倍液加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每畝20毫升噴霧2次,這樣能對蚜蟲的數量有一個很好的控制。
本文主要對玉米種植常見的病蟲害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玉米種植提供一些建議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