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博
當前水稻病蟲害已經開始結合綠色綜合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等防治方法,同時實現了水稻病蟲害綠色治理技術的有效運用。并且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發展理念則是不能違反“綠色植保、公共植保、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使其能夠在不破壞環境資源的方面上,及時有效的治理水稻病蟲害,為水稻種植業提供了安全保障,有利于水稻種植業得到較為穩定的發展。
綏中縣屬平原丘陵地區,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年平均氣溫9.1℃,四季分明。2017年降雨量600豪米左右,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小麥、水稻等。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前衛、網戶、明水、秋子溝等鄉鎮,面積419.5公頂,約占各類土壤面積的0.18%。本縣處于南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一月平均氣溫-8.3℃,最低氣溫-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氣溫24.3℃,最高氣溫36.7℃。 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 無霜期174天。當地屬于水稻病蟲的高發地區,需要結合水稻病蟲防治技術,使病蟲害現象能夠得到有效的防治。
因此,本文以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為出發點,闡述該技術當前應用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繼而提出完善和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的具體措施。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即結合生物、物理以及化學等多種防治方式為主的防治技術,能夠對水稻病蟲進行有效的治理。但是有些防治手段在使用的過程中依舊會對附近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當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結合綠色化防治技術,使該技術能夠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保證其可持續發展性,以及綜合性的發展。同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若是需要選擇農藥,則需要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避免使用的過程中影響水稻品種,造成土壤水源等環境資源受到污染。
當前的水稻病蟲害主要是病害以及蟲害。病害分為水稻稻瘟病、稻曲病、赤枯病以及白葉枯病。蟲害分為蝗蟲、水稻粘蟲、稻飛虱、水稻鼠害、螟蟲以及稻縱卷葉螟等。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時,只有對具體的病蟲害進行了解和分析,才能夠選擇適合的防治技術,使其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應用和去除病蟲害,實現了水稻病蟲的防治理念和目的。
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使用方案以調查、取樣以及研究為基本方式。并在水稻病蟲害的多發時期,對多發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向種植人民進行調查,并采集樣品對其進行深層次研究。同時需要向種植水稻行業傳播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重要性,減少對水稻和環境資源的污染和破壞。
根據我國當前農業的發展情況,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從而不斷完善和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比如航空精準施藥技術、雙風送靜電噴霧技術等,并且還能夠使藥物當中的參數量化作用得到有效的加大,防治水稻病蟲害在進行化學防治的過程當中使用超量的化學藥劑。從各個方面滿足了防治手段的科學合理,對于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綠色環保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因此,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當中同樣需要滿足綠色環保的發展,比如可以采取稻蝦共田、稻鴨共育等多種結合發展的生態防治手段。即在水稻田當中放入鴨子或者青蛙,在鴨子進行活動的時候尤其是覓食過程中,能夠對蟲子的生長和發育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能夠對病蟲害的生長源泉扼殺在搖籃當中。此外,還可以選擇種植一些豆科類型的植物,能夠有利于水稻害蟲的天敵提供有效的生存環境。在水稻種植過程當中加入生態方式,能夠及時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病蟲害的發展,使水稻田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
對水稻采取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能夠使其得到遠高于使用過農藥等有害產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更為重要的生態效益。以此,當前我國在使用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時,需要結合“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使其不僅能夠對農業發展起到防治的作用,還能夠減少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目前,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水稻分布較為零散,發育程度不高,處于初期階段。因此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其中的重難點進行有效的劃分,即“三病”與“三害”。最為主要的則屬紋枯病,通過病斑、白色粉末狀的霉斑不斷的擴散,還能通過水源進行傳播,這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不良因素。因此,對于該病一般采用物理和化學兩種結合的防治方式,如為了防治病菌以雜草為生長源,則對雜草進行及時有效的清除。還需要加入甲霜、辛菌胺醋鹽酸等進行配比使用實現對其徹底去除。
當地政府部門需要向種植水稻行業提供一定的防治技術的指導,同時推廣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使種植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想要使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較好的推廣,則需要建立健全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服務體系,更好的向種植行業傳播綠色防治技術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的使用意識,使其能夠得到病蟲防治的技術,保護稻田的培育和發展。同時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向種植水稻戶提供技術人員到達實地,為人民教授和講解技術的使用方法,同時對病蟲害的出現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手段。有效的推動水稻行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