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娟
我市農業早已進入生產高成本時代,糧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農產品每畝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畝產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顯下降。在農產品生產投入增量中,直接生產成本上升是推動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機械作業、排灌、土地租金、勞動力等成本,占總成本80%以上。為此,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是推進南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助力農村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一要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等五個環節,合理制定作物單位面積施肥標準;改進施肥方式,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肥料,推廣適用施肥設備,改表施、撒施為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等方式, 到2020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二要加強農業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大力發展農業節水工程。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旱減災能力,達到方便、節水、省事、省錢的效果。三要實施綠色植保工程。加強農作物病蟲草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推廣普及有害生物全程綜合防控技術。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生物農藥使用量由10%提高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占農藥總量80%。加大農藥安全使用技術宣傳,大力扶持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施藥技術,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藥利用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實現農藥減量控害。
一要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規模經營水平、提高發展質量、完善利益分享機制,支持農民合作社依法組建聯合社或聯合會。二要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三要大力發展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多種形式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實現規模經營,納入農業現代化軌道,通過規模經營進一步降低平均生產成本。
堅持藏糧于技,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推動農業由粗放經營向綠色集約發展轉變。重點完善以“專家定點聯系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能力。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推進農機農藝結合,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發展要求,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抓好高效低損收獲、秸稈利用、糧食烘干、面源污染、地力提升和數字化農業等先進裝備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和規模化、產業化。
制(修)定完善農業地方標準規范,健全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銜接的農業標準體系,發揮農業標準化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建立農業綜合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嚴格生產操作規程,落實清潔生產措施,實現農業生產精細化、標準化。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加強“三品一標”基地建設和認證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提高農產品質量、信譽和競爭力。到2018年實現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模達600萬畝,綠色食品生產規模達到10萬畝,有機農產品面積35萬畝。2020年種植業生產全部達到無公害生產要求,綠色食品30萬畝,有機農產品100萬畝目標。
大力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動力,延長生態循環產業鏈,大力發展創意休閑型、加工出口型、終端消費型、生態循環型、智慧科技型農業“新六產”,開發鄉村生態涵養、文化體驗等功能,推動農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實施產業融合示范園。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推動訂單農業和“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農戶”等經營模式創新,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發展,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推動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實施農業“雙百千”工程,落實“一業一策”農副食品加工業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增強農業物聯網示范帶動作用,深入推進益農信息社建設,加快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大力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促進互聯網與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
大力推進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財政補助和貸款貼息方式,扶持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機制,引導發展規模經營。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通過生產托管、土地流轉等,發展社會化服務,扶持小農生產,將農民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健全全市農業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全力支持我市農業農村穩步發展。
綜上所述,降低南陽農業生產成本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結合南陽現代農業發展實際,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創新農業發展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