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強
本文通過對原州區基本情況、枸杞產業發展的現狀、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農戶致富情況進行分析,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大家參考。
原州區地處寧南山區黃土高原丘陵區,六盤山東北部,隸屬固原市,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海拔在1450~2825m之間,總面積3520km2,轄3個街道、7個鎮、4個鄉,年降水量350~650mm,主要集中在7~9月分;年平均氣溫6.3℃;年≥10℃的積溫1500~2600℃;年光照時數2500h;無霜期110~145d,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由于受長期農、牧業及水土侵蝕等自然的影響,形成土壤類型不一,主要以山地黑壚土和湘黃土、山地棕壤土、山地灰褐土、川原沙壤土為主,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特點。
原州區現有枸杞2.74萬畝,龍頭企業有寧夏正杞紅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三營鎮甘溝村基地、黃鐸堡鎮何家溝村、固原市原州區齊力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頭營鎮楊郎村等種植寧杞7號枸杞6400畝,黃鐸鎮張家河自然村集中連片種植寧杞1號枸杞1000畝,其余的2萬畝主要以種植大戶及農戶分散種植為主。主要在黃鐸堡、三營、頭營、彭堡鎮,品種有寧杞1號、7號、5號、9號等,平均畝產120kg,最高畝產250kg,年總產量360萬kg,年總產值7500萬元,枸杞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促進原州區枸杞品牌建設和枸杞提質增效、農民穩步增收,現以發展成為我區的支柱產業之一。
2010年原州區引進寧夏正杞紅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三營鎮甘溝村落戶,公司注冊資金1200萬元,資產總額3360萬元。有長期固定員工50多人,具備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管理人員4名,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0名,各類熟練技術工作40名,各類市場營銷人員100多名;通過流轉土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科技”經營模式,建成5萬方蓄水池1座,借助黃河水或寺口子水庫水源,采用節水滴灌和水肥一體模式進行水肥管理,建成標準化種植園基地3000畝,建成600方處理能力的沼氣發酵池一座,可為園區枸杞生產提供足量優質有機肥,發展循環產業。預計2018年可生產、加工和銷售枸杞干果200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通過新技術的運用,帶動了周邊鄉鎮、村組枸杞的生產;由于企業的帶動,固原市的核心種植區都在企業基地周邊,其它區域的枸杞幾乎全部損毀。如新品種寧杞7號的推廣,新能源制干技術的推廣,籬架修剪模式,肥水一體化技術、綠色枸杞生產技術的運用,防鳥網技術的推廣,都從不同程度上對農戶的生產指明了方向;在品牌建設方面,通過“六盤正杞紅”枸杞品牌的宣傳,在網上進行銷售,參加國內外各種展銷會,對固原市枸杞在市場上的推介,使消費者了解了在寧夏南部山區獨特的生產環境,造就出了優質枸杞,對于農民生產枸杞的銷售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精準扶貧方面,企業常年雇用周邊農民60多人,貧困戶占一半以上。在枸杞采摘高峰期,每天有1000多人從事枸杞采摘,周邊農民從企業掙到了土地流轉費、勞務費、種苗費三項收入,為精準扶貧樹立了樣板。每年周邊農民從企業方面的收入達到300多萬元,貧困戶占100萬元。
當地枸杞產業發展時間較短,產業發展緩慢,規模小,大部分枸杞種植品種雜亂,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管理粗放,單位面積產量低效益較低;因大面積零散種植,不便于節水灌溉及機械化作業,枸杞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機械化管理跟不上,農殘高,2018年前枸杞病蟲害監測預報一直處于空白。同時,受市場價格沖擊,群眾種植枸杞的積極性不高;資金短缺,設施落后,要達到全面科學經營管理還有一定差距;受天氣因素影響,干旱季灌溉水源短缺,易造成果粒偏小、偏少等因素引起的減產;雨季受勞動力短缺因素和烘干設施缺乏的影響易造成裂果、壞果和殘次果,減產嚴重。以上問題,使產業比較脆弱,如果弱化了某一方面的工作,將會導致產業急劇萎縮,一部分農民會出現返貧現象。
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項目支持力度,如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力度,特別支持企業打響品牌,走“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道路,著重培養基層技術人才,科學種植,逐步走出一條枸杞產業質量高,效益好,產業鏈條長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新路子;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從種苗培育、種植、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及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規范化操作、標準化管理,以達到生產出的枸杞產品提質增效的目的;加快枸杞低產、低效園改造提升。對大連小不連的中間空地通過協商流轉解決成集中連片的基地,統一規劃、統一栽植,統一推廣種植無病蟲害寧杞7號新品種。同時,配套蓄水池、水肥一體機及機房、滴灌管道等灌溉設施,注重枸杞制干設備及枸杞鮮果等新加工技術的引進、配備以及產品精深加工的引進生產等,對現有枸杞低產園逐年通過項目實施,理清枸杞產業發展的思路。通過示范項目的實施,引領群眾轉變思想,加強技術培訓,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技術協會服務,向枸杞產業規模化發展目標邁進;在聘請枸杞專家,加強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鄉鎮林業站企業技術人員、培訓的同時,也要注重茨農的種植、修剪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等知識的培訓和提高;加強各部門聯動,應對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