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鳳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種子是諸多生產資料當中的重要基礎,能確保勐海縣農業基礎取得更為穩固的發展。對基層種子市場的妥善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使農民的生產更加的積極,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改革創新。文中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勐海縣基層種子市場的管理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合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對種子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參考。
勐海縣境內有水土面積412758畝,水稻種植面積達330910畝;旱地種植面積30.8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5萬畝。全縣11個鄉鎮,委托代銷“兩雜”種子經營戶6家,經營不在分裝的種子經營戶116戶,主要經營品種:雜交水稻(50余品種)、雜交玉米(30余品種)。全縣持證經營上崗人員141人,每年銷售雜交水稻種子 33.9萬公斤、玉米種子 46.05萬公斤。
“三農”問題是政府部門非常重視的問題之一,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原材料就是種子。種子質量的高低,對農業產品市場的穩定性以及農業生產的實際狀況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現階段應有效提升勐海縣基層種子市場的管理水準,對基層種子市場的秩序進行有效的規范,使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的維護,使農業市場得到持續良好的發展。
現階段,勐海縣基層種子市場有多家民營企業和多家種子經營者,個別經營戶誠信意識淡薄,經營商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只要看到或認為好的品種,不管是哪里審定的,都拿來銷售。根據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勐海縣種子市場在經營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仍然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很多種子經營者基本素質不高,對種子質量的認識度不高,缺乏相關的業務基礎知識,不具備相應的意識,沒有充分的認識種子市場銷售過程中的秩序,不具備正確的銷售理念,導致種子的品質差強人意,個別種子生產經營單位,忽視種子生產經營檔案的建立,并且有著十分激烈的價格競爭。
通過對種子市場的分析,其準入門檻不高,導致市場當中存在一系列的種子經營人員。這些經營者的素質往往參差不齊。缺乏系統規范的《種子法》學習,這些經營者往往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對種子市場的秩序進行肆意擾亂,隨意的經營。
現階段基層種子市場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種子類型,經營銷售的品種多,導致質量往往參差不齊。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個別種子經營戶銷售的種子并未通過審定,就徑直的流進了銷售市場當中,造成種子質量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大多數農民采購并使用此類種子后,作物的產量并不高。市場當中的惡性競爭問題,增加了基層種子的管理難度。
勐海縣現階段基層種子市場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最主要是缺乏先進的種子質檢手段與儀器,在對種子品質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先進的設備與技術人員。同時因為經費短缺,用于執法等經費不足,在進行種子法律法規的全體培訓,種子進行質量抽檢等工作時,使種子檢驗人員培訓次數較少,不能很好的掌握一些高端儀器的使用方法。
對種子市場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具備非常強的專業素養,對管理機制進行有效的構建,使基層種子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相關的管理執法工作者,要具備相關的制度法律的支持,使自身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并對市場管理制度進行統一與完善,構建出基層種子管理隊伍。另外,還應大力的引進高素質人才,使種子管理團隊的專業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對種子市場進行有效的宣傳教育,使種子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相關管理工作者要綜合全面的了解種子市場,制定恰當的教育宣傳方案。相關工作者需要對種子經營人員進行妥善的教育,使基層種子市場具備良好的經營秩序。并對農戶進行大力的宣傳,提升農民選種的能力。在實際宣傳的過程中,應采取農民樂于接受的形式來進行種子管理工作的宣傳。
一是加大培訓種子管理隊伍,使種子管理人員精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云南省農作物種子條例》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種子質量檢測等相關業務知識,建立健全一支業務能力強,執法素質高的管理隊伍,二是加大培訓種子經營戶,由于種子市場開發后,從事種子經營人員來自社會不同領域,文化差異大,因此,至少每年要對種子經營戶集中培訓1~2次,結合勐海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因材施教,促進種子經營戶提高經營水平,特別是對種子的售后服務意識,建好種子銷售臺賬,保證種子的可追溯性。
種子是第一生產資料,經費是保證種子行政管理的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種子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種子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將種子管理、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才能更好的做好種子市場監管,讓廣大農民購到放心種子,確保全縣農業用種安全。
目前勐海縣基層種子市場管理仍然存在著一些列的問題,加強對基層種子的管理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勐海縣農村經濟的進步,也使廣大農戶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相關機構要肩負起一定的責任,對基層種子管理方案進行有效的優化,使種子管理機構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