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恒
在全新歷史時期,森林生態系統對保證全球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幅員遼闊,林業資源豐富。但由于上世紀不合理的資源開發,使得我國林業資源遭受到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進一步下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近些年,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保護,林業可持續生產,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強化森林保護,開展人工造林,我國森林覆蓋面積進一步恢復。21世紀是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特殊時期,如何做好森林經營,加速林業可持續發展,就成為林業部門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就林業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含義和重要性進行論述,然后論述了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及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指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堅持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障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以及自我更新能力,為下一代人生產生活預留更多資源。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從上世紀40年代末期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間,我國林業產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上世紀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這個階段是我國林業發展的初始階段,為了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掠奪式的開發森林資源,使得大量原始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第二個階段為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這個階段是我國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黨中央和社會大眾逐漸認識到,森林可持續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對林業的山權與林權進行了穩定,確定了林業生產責任機制。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現階段,是我國林業發展的第三個時期,這個時期也是我國林業發展的新階段。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開展人工造林,保護原始森林,使得我國林地覆蓋面積進一步恢復,林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而林業可持續發展,主要包含了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夠進一步改善大氣環境,林業生物的多樣性。加速森林植被恢復,使得林業植被能夠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城市所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對周圍環境進行凈化,而且,森林生態系統還能夠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與繁殖的場所;其次,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夠進一步緩解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近些年,盡管國家大力開展人工造林,森林植被進一步得到恢復,但水土流失現象依然比較嚴重,沙漠和荒漠化問題難以抑制。通過積極開展人工造林,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能夠為森林系統的各種植物生長提供休養生息的時間,而森林中的植被往往具有很強的吸水作用和固土作用,能夠抑制自然災害,如泥石流,洪水發生,阻止風沙侵蝕,抑制土壤沙漠化;最后,森林可持續經營與可持續發展,能夠顯著降低噪音污染。森林系統是一個天然的屏障,能夠阻隔噪音,減少噪音傳播,控制噪音污染。
國家政府部門和立法部門應該構建完善的促進林業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法規來約束破壞森林的行為。現階段我國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法規主要有《森林法》及相關條例,這些法律法規的建設,在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其中仍然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健全林業推廣系統,提高相關林業人員的思想認知和專業技能水平,幫助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破壞森林系統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以及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現實意義,使林業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促進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此外,林業相關部門還應該進一步重視挖掘森林系統的相關功能、價值和潛能,加強林業生物多樣性研究,進一步分析和認識傳統林業經營方式所帶來的問題,制定更為高效的林業經營對策,最終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林業部門、政府部門應該明確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含義,加大科學技術研發力度,實現科技興林。國家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林業部門應該加大科學技術方面的資金投入和技術引進力度,積極發展高新技術,解決傳統森林經營技術造成的弊端,增加科學技術在森林經營與林業發展中所占據的比例,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和相關部門,也應該注意加大林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對促進林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強化宣傳力度,完善森林災害防御措施,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在林業生產經營和林業發展過程中,應該首先處理好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雙方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在森林經營與林業發展過程中,許多林業管理者過分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的林業生態效益,導致森林經營不合理。因此,在今后林業經營過程中,應該進一步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利用生態效應來帶動森林經濟效益發展,促進林業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其次,進一步優化林業經濟結構。林業生產經營和林業發展應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工業原料用材建設,加強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力度,發展森林旅游業,花卉產業,培育全新的森林經濟增長點,發展地區優勢林業產品,提高林業產品競爭能力。